谢梅,涂亮,殷虹芳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北碚 400700
【摘要】根据我国农村学校和师资缺乏的现状下,出现“被全科”这一现象。小学全科教师政策的实施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政策与现实存在偏差。但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完善,教师自身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也会相应的提高。目前来看其发展前景是可观的,更多教师更愿意留在村镇小学教书育人。
【关键词】:小学全科教师 背景 存在问题 发展前景
小学全科教师政策实施多年以来对提高小学教师质量,缩小城乡师资水平差距,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有重要作用。但是农村教师资源缺乏,大量优秀师资流失,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全科教师是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在对小学教育与小学教师角色有了独特理解后,进行的一种相对于分科教学而言的、全新的教育方式。但是对于全科教师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偏差。
一、小学全科教师的概念
全科不等于全能,全科是指知识面相对较广、知识体系相对完整。小学全科教师是相对于分科教师而言的,是指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能独立承担或组织国家规定的小学教育阶段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的教师。
二、小学全科教师的前景
1、农村小学的现状
我国农村地域广大,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农村教育依然是国民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环节。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以前在乡村就读的学生,大量的转向城市。导致很多乡村学校生源流失,学校也面临撤点并校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学生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和上学烦等问题。面对这一问题,一些相关的农村小学又恢复了教学点。教学点的恢复就意味着需要老师的注入,那么教师资源从何而来呢?
2、“被全科”的压力
在农村小学和较为偏远的小学中,教师资源是非常缺乏的。一个老师可能就是带一个班,甚至一个学校就一个老师,那么就不得不一个教师胜任多职。就会出现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这种情况,而社会上对此也是一种调侃的状态。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目标是为了缓解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短缺的现实。政策出台后,对于全科教师的社会认可度依旧不高。
三、小学全科教师发展历程
1、背景
我国农村小学教师队伍长期存在结构失衡,优秀教师大量流失。这使得“一师多班”、“一师多科"成为农村小学教学的常态。在这种情况下,课程单一、音、体、美被忽略,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前期探索
2、前期探索
2001年9月,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试行)》中要求改变课程结构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实践课程,尤其在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这既是让小学教育回归本真,也在为全科教师的实施做准备。
3、确定目标
2015年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目的是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抓手,推动师范院校深化教师培养机制、课程、教学、师资、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努力培养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同时也学习美国小学阶段教育系统中的结构。
4、不断完善
2017年7月5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发布了《关于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的通知》,为确保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满足师范生对相应学科教师资格认定的需求。
四、小学全科教师政策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1、政策不完善
小学全科教师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漏洞。在政策没有完善前,定向师范生在毕业后可以向定向区县教委毁约,只要缴纳其罚款即可。导致了大量优秀的教师在毕业后没有去到相应的区县任职。并且能够有能力毁约的基本上是学习成绩优异,有能力的人。现在签订了相关合约是不能毁约的,但是也不是说你毕业就直接分配,教师也有选择的权利。总成绩优异的可以优先选择定向区县条件较好的学校,选择了差的学校的老师也可以通过后期的努力在区县内调动。
2、社会层面
小学全科教师的认可度低,不但没有专门的教师资格的认定,而且在社会大众眼中认为小学全科教师就是在偏僻山区支教的老师。对于小学全科教师在大众中知名度也不高,很多人从来没听过这一专业,表示疑惑,以一种异样的眼光看到。当小学全科教师在完成规定年份后想从事其他行业,难度也是非常大的。
3、实施方面
在实施过程中,注重数量的培养,忽视质量。并且还会出现培养经费不足的情况。小学全科教师是国家的一项相关政策,也相当于是免费师范生。学生在校期间不用交学杂费,住宿费,每月还享有固定的生活补贴。但是面对在庞大的在校全科教师群体,这也是一项不少的支出,经常会出现补贴不带位,延迟到位的情况。
4、教师自身
众所周知,小学全科教师在毕业后就有工作,没有后顾之忧。这样就容易导致在校全科学生学习动力下降,没有目标,眼界狭窄,不愿意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毕业到职后难以胜任教师这一职业,很好的教书育人。并且这一政策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有吸引力,大部分全科教师来自农村,这样的氛围不利于向上层社会流动,容易安于现状。并且把在校分数看得至关重要,容易把学习成绩作为大学的全部,其他能力没有得到锻炼,不利于全科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五、小学全科教师政策的发展的认识
1、政策内容得以具体实施
国内谢家湾小学从2004年开始组织实施了“小梅花”学校课程体系,将十几门课程整合为五门课程。清华附小将课程整合为五大领域,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浙江杭州胜利小学,2001年就以美国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为依据,倡导改革教学模式,在一年级尝试包班制,由两位教师负责一个班所有科目的教学。
2、农村学校硕士师资计划
为了鼓励和吸引优秀大学生毕业生服务农村教育事业,通过教育硕士培养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打造骨干教师。2004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满足相关条件后毕业可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3、小学全科教师专业的存亡
从政策实施以来,村镇小学每年都有大量的新教师输入。那么,长期下来村镇的小学会达到一个饱和的状态。据统计,定向区县的全科教师专业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名额越来越少,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那么在此情况下,小学全科教师专业的是留还是不留呢?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大量的扶贫政策的实施,我国城乡差距慢慢缩小。特别贫困地方的数量不断减少,很多村镇小学交通是非常便利的。并且村镇教师福利较好,竞争压力小,很多教师更愿意留在村镇小学。
参考文献:
[1]黄箐箐.乡村小学全科教师政策实施现状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
[2]杨梅.小学全科教师政策变迁及趋势展望[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05期
[3]潘海燕.对“小学全科教师”的再认识[J].中小学校长2016年11期
[4]徐文.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核心能力培养路径探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年01期
[5]闫晓萌.小学全科教师素质结构探析[J]中国教师2018年12期
[6]王长勇.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教学现状调查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