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刚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陵江镇茶店小学校 628400
摘要:新常态课改下的阅读教学已经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学,将阅读教学的方向集中在学生语感训练的环节,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提出新的规划,对教师的教学模式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该适时地转变阅读教学的观念,借助阅读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我们要善于运用理解文本这样的方法激活学生的语感。开展语感训练,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感 训练
引言
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文学语言的训练,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训练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试谈几点看法。
一、朗读,培养语感
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它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阅读训练形式。“读”不仅可以做到“不待解说,自晓其义”,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出于口,明于心”的语感。在教学中学生可通过反复朗读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感知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感,使文章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如在学习《观潮》一课时,在学生观察插图的同时,通过朗读,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抓住文中最能表情达意的字、词、句、段反复诵读,正确处理文中高昂、舒缓、宛转等不同的语气变化,从而真切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美,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初次看到大潮的喜悦心情,真切地感受到对祖国壮丽美景的的浓厚情谊。
二、情境、训练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正确细腻的感悟,手段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提供的情境。为此,我们可以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创造出一定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真切感受中,对语言文字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如教学《美丽的南海》一文时,由于学生对南海的认识只局限于文字的描述,没有真切的感受,不容易进入角色之中。
这时教师可以使用电子白板播放南海的视频资料,等再现中国南海的的壮丽美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看到了美丽南海的风平浪静,感受到了波涛汹涌南海的壮阔,了解了南海的丰富自然景观和水资源。这样能学生触景生情,感受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南海的美丽壮阔美景。
三、想象、训练语感
“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如果学生只是死读书,读死书,不在读的过程中发挥想象,那么学生就无从对言语进行感受和理解,自然也就谈不上形成语感。如在阅读《济南的冬天》一文时,课文用准确的语言,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冬天济南的特点。教学中,要抓住这些语句,引导学生理解表现事物特点的关键词语,体会想象济南冬天的美。在分写山、水之前,作者先从上方俯瞰,为我们勾画了一幅阳光下济南冬天的全景图。“请闭上眼睛想”一句,引导读者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境界。这时就是让我们开始想象了,“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一句,用商量的口吻,使人感到非常亲切,好像在面对面地征求意见;口气是征求意见,实际饱含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假如冬天里,你来到这济南,周围是又白又轻的热气,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通过想象,加深了学生的语感,突出对于冬天的济南的喜爱,通过想象也帮助学生悟出了课文的真谛。
四、理解,获得语感
理解是通过分析思维,把握语文,获取语言所反映的内容。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在课文书的语言大多是准确、鲜明、生动,有分寸。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感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抓住这此关键性的作者感情变化的词句,师生进行分析、比较、理解,就可以深入的领会到作者的感情。比如教学《背影》一文,作者从埋怨父亲“说话不大漂亮”并“暗笑他的迂”到数次泪流满面,可以看出,在不断反省中作者体悟到了父爱的珍贵,并接受了这珍贵的爱将其倾诉于笔端,我们今天才读到了这感人至深的文字,从四次“流泪”入手来解读课文,就抓住了文章的感情线索,便于学生更好地体会字里行间渗透的父子真情。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并没有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因为这种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亲情不轰轰烈烈、不惊天动地的,它深藏在在平凡和琐碎之中,如果不用心去感受的话,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掉。我们要善于运用理解文本这样的方法激活学生的语感。开展语感训练,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总之,语感是人们学习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绪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语感是人们通往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语感训练与真正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语言文字调练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语感的训练,努力提真他们感受语言强大和美好。
参考文献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2004-09
朱作仁《语文教学心理学》(1984)、《教育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