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重良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屏山镇中心学校 645353
摘要: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熠熠生辉的宝贵财富,将传统文化纳入学生学习体系中,既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也是借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文化认同、培养其良好古文语感及正确三观的必然选择。基于此,对从传统文化教育视角看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古诗文教学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在经历几千年的传承和沉淀后,能流传至今的都是文化之精髓。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古诗词教学当中,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古诗词多为作者情感的抒发,如果能够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理解,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情怀,了解他们困惑与无奈的情感。
一、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现状问题原因分析
学生缺乏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原因分析,据调查,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上,教师的教育思想仍旧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对于古诗词内涵的讲解,稍显不足,让学生的理解只在浅薄的层面上,不能正确地掌握古诗词的含义。对于古诗词讲解大多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枯燥的学习氛围,不能让学生充分的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清感,融人不到诗词意境,获得不到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们渐渐失去对古诗文的兴趣。单一的教学方式,虽然让学生在测试当中取到了好的成绩,但是对古诗词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却理解不深,过于注重考试内容,使得课堂内容枯燥,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古诗词教学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厚植古诗文情感引力,激发学习趣味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古诗文都是历朝历代传承下来的经典作品,其中既有文字运用的精妙,也有文字跃动的韵律,更有诗人唯美无染的真挚情感。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豁达胸襟中,我们能够看到勇于攀登、不惧困难的气概与格局;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忧患情绪中,我们能够挖掘到胸怀国家、心系亲友的真情与思念。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将古诗文中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可激发其主动探知古诗文的意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成为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与继承者。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诗文时,可通过挖掘诗文之美来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学生饱含兴趣地跟着教师的节奏走,让古诗文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与个人习惯。
(二)丰富教学手段,合理教学评价
教师教学模式大多是在黑板上教授知识,但是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普及,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模式中的优点凸显出来,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它可以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全方面地了解古诗词内容。教师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例如可以以一个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索某篇古诗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坚持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对于学生的评价要通过学生的文学素养是否有提高、对于古诗词是否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通过学生的成绩来评判。
(三)借助网络资源,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也应积极改善现如今的教学方式,实现语文教学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媒体的教学功能。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趋势,也为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的渗透提供了新的思路。初中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信息媒体,搜集并整合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将其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使得语文教学活动更加顺利、高效开展。例如,在学习《古代诗歌四首》这一内容时,教师摒弃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而是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进来。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这四首诗歌中所描绘的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深刻意蕴,并跟着音频进行朗读。之后,让学生观看《经典咏流传》的节目视频,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还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强化他们对本节课所学诗歌的认知。最后,在解读完诗歌之后,教师让学生学习曹操、李白、王湾及马致远的其他诗歌,总结作者诗歌创作的手法。这样不仅能够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还有助于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进一步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养成尊重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诱导学生阅读相关作品与资料
由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和多个领域的传统文化关联密切,因此尽管学生的志趣爱好各异,但经过恰当的引导必然可以使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自发地从个性化视角涉猎更多传统文化知识并领会其深意,逐步将其塑造为兼具传统美德、雅致的品味和新时代创新精神的人才。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走进学校是时代的需求,并且对它的继承和发扬也是我们的义务。在高中语文教材,选择一定的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融入,这是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对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气息的培养也是潜移默化的。
参考文献
[1]张红翠.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措施探讨[J].知识文库,2019(19):124-125.
[2]郭军刚.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的提升路径[J].家长,2019(28):89.
[3]雒焕武.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当代家庭教育,2019(2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