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新
博兴县纯化镇王文完小256507
关键词:品德教育 探究感悟 情感体验 灵活机动
雅斯贝尔斯基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但是,当今现实,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其中的一些不良现象猛烈地冲击着校园这方静土。又加上,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经济条件的优越,更使他们有恃无恐,我行我素,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全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因此,面对这一现象《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了让学生“学会做人”。
作为小学生,其生活的主阵地是课堂,因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授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地方,课堂教学蕴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少年儿童的教育启蒙着,应积极挖掘现行教材中各种道德因素,在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用自己的智慧去感悟生活的意义和做人的道理,使之学科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责任心。
一、阅读探究品读感悟
古人云:情者,言所依。而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文质兼备,在优美的言辞中表达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引导学生积极阅读,探究感悟,使其在学习积累优美语言的同时,思想情感,品德情操定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净化和升腾。
1 、点好课题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显示文章主旨的“窗口”。因此,引导学生准确领会文章题目中的“字眼”,对学生理解文章,体会文章中的道德情感因素大有裨益。如《飞夺泸定桥》一文,重点落在”飞夺“二字上,结合课文可设计下列阅读问题:
A : :红军怎样飞夺泸定桥的?
B :红军为什么飞夺泸定桥的?
C :找出与文中“飞夺”二字对应的段落进一步阅读,说一下争取到时间对于红军来说能比喻成什么?
D :从阅读中你体会到红军战士具有何种精神?和自己比较,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怎样去做才好呢?从上述问题的设计,学生不但在内心树立起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大形象,认识到顽强拼搏对完成事业的重要性,而且对时间概念的认识会有进一步的了解。另外像课文《丰碑》、《金色的鱼钩》、《最后的辉煌》、《圆明园的毁灭》、《倔强的小红军》等都可以抓住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进行品德教育的渗透。
2 、深入阅读体会感情
每一位作者都力求把自己的感受形象化、具体化于外部语言,使读者阅读时循着一条路子走入文中,和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一起体会所经历的辛酸苦辣。只要学生深入阅读,教师引导到位,学生一定会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践经验,去主动积极的理解课文,从而获得思想启迪,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品德得到定位。
比如在教学《挑山工》一文时,可以抓住挑山工说的一席话,让学生反复阅读,联系全文,探究挑山工早到达山顶的原因,游人空手而行,反而比不上挑重担而行的挑山工的原因。教师并适当引导,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思考讨论在以后生活、学习中该当如何走下去,从而提高学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踏踏实实,认定目标,努力攀登的精神品德。
3 、抓住重点深层体会
文章的某些重点字、词、句是作者的思想情感,课文的中心所在,而中而这些重点词句,犹如士兵前进道路上的“堡垒”,学生最难体会,如果把它们重点“攻破”,学生的思路也就会豁然开朗。这也正如语文教材中的“思考. 练习”反复提出的“抓住重点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所包含的意思”要求是一致的。
如《粜米》一文中有如此两句话“气也不透一口”、“该透一透气”中有两个“透”字,如果让学生在查字典的基础上解决了这两个字的意思之后,结合课本点明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就很明显会了解旧社会中,农民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即使获得了好收成,也难免不了以往的苦日子,从而使学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又如在《再见了,亲人》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敌人的飞机来了,大娘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可抓住一“丢”一“背”进行剖析,使学生明白大娘这样做是把死的危险留给亲人,把生的希望留给志愿军。二、由境入情激发学生内心感受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列宁语)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情感和思想的关系。因此,通过一系列办法使学生从文中之事、文中之境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1、形象感染文学作品本身就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来教育感悟人类,让人们在阅读中丰富知识,净化心灵,提高认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因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体,如果把这些形象化的语言与可观具有视听效果的多媒体相结合,学生会更容易接受,情感更容易被激发,心灵深处也容易得到更大的振动。
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便可结合电影放映而进行,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学习中感受到先烈为了部队、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牺牲自己的高尚品质。《燕子》、《阿里山的云雾》、《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金华的双龙洞》、《毛主席在花山》等都上网搜集材料,结合文章进行形象化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中默默的便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自然的教育
2 、以情激情启发想象
俗语道“情感是人的思想外衣”。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陪伴着积极的思想情感的参与,因此在阅读文章时,教师慷慨激昂的渲染,抑扬顿挫的讲述,对于启发学生进入角色,将自己的情感融于文中,与文中人物同欢乐、共磨难,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一定会起到强有力的感染。
如教学《草原》一文可以从古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开头,叙述内蒙古草原的辽阔,壮美,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位访问队员,和作者一起畅游美丽的大草原。《别了,我爱的中国》可以讲述一些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面临的血雨腥风,许多有志之士报国无门,被迫远去他乡而又舍不得离去的那种凄苦心理以感染学生,然后再去学习课文,一定会激起学生学好知识,长大报国的内心需求。
3 、移情体验情感体验是人生素质“自我构建”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描述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举处类似实例,说出自己的体会并进一步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再进一步理解课文,对提高其生活认识、品德的构建定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如《养花》一文中,当学到“菊秧被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棵,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时”,让学生举出类似例子,有的说他喂了一条小狗,当快长大时,突然长病死了,自己一连哭了好几天。即使现在想起来,心里也怪难受的。通过这种移情体验,学生由自己的境地深化了对作者境地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理解了养花之乐是一种高尚的情趣,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乐趣。
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教育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人文地貌,如何使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各地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有所感知、有所感悟,也是对其进行品德构建的一个方法。
1、读写结合 学习过优美文章之后,可让学生仿照例文写作文、谈体会、论感受,赞美家乡的山水、叙述家乡的人文历史,从学生内心深处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如《桂林山水》一文学后,可组织学生习作《夸夸我的家乡》,使之热爱自己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并从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感到骄傲,从而使学生受到一次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2 . 课内外有机结合 提干学生品德意识
小学生的天性善于模仿,如果结合其所学知识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亲身的实践便会触及到他门的心灵深处,使之懂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才是一个人行动的准则。
如《小儿垂钓》一诗的末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时,学生对谁招手搞不清楚,即使再课堂上和学生说明白了,其教育意义也不会太大,如果让学生分别根据自己的理解实际表演一下,他们就会明白招手的是稚子而不是路人,这样,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了诗歌内容,品德教育也寓于其中。
花儿被春雨感动,于是开得更加鲜艳,小草被大地感动,于是长得更加健壮,小鸟被天空感动,于是更加勇敢的飞翔,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积极挖掘课本中的道德因素,渗透于学生的心灵,使之健康发展,去拥抱明天,拥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