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秀萍
河南省商丘市梁园新区第一小学 476000
摘要:数学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和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小学生思维特点刚好和数学的特征相反,其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比较薄弱,需要后天加以培养。本篇文章针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空间观念展开论述,希望可以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学? 空间观念培养
几何知识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能够将二维几何图形联想出立体感的几何图形,可以灵活实现几何体和三视图以及展开图的切换,这个过程是一个集抽象、转化、分析于一体的过程,其复杂性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空间想象力,但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一、开展动手操作课程
和单纯观察相比,动手操作更占优势,学生能在过程中获得更为直观、更为真实的感受,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在观察和动手相结合的过程中,能帮助学生对抽象理论和习题形成具象化的认知,一些复杂系数高的问题很容易便会理解了。教师在讲解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课程中,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以在课前准备相关道具,由学生自行摆动。比如固定的几个正方体,学生自行组成更大的正方体或者组成长方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直观的了解小正方体和大正方体以及长方体的体积和侧面积之间的关联,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空间概念,进而推算出公式,对学生将来处理图形变换方面的知识起到铺垫作用。
或者教师在讲解圆锥和圆柱体积的课程中,学生往往难以想象圆锥体积为什么会是圆柱体积的1/3,为了便于学生弄清楚二者的联系,教师可同学生共同制作模具,然后往模具中填满沙子,根据圆锥向圆柱添沙子的次数,可以直接推算出公式,这种动手实践课程可以促使学生深刻了解圆锥和圆柱的关系,并形成清晰的空间观念。除了在室内进行实践操作外,教师还可以将场地转移到教室外,通过扩大实践操作的范围,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空间感,令学生将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相关联,形成良好的空间想象力,从而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接触现实生活,培养空间观念
学生最初的空间概念源自于小时候对周围事物的感知。
因此,空间概念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大部分空间知识学生都可通过生活实物进行转换,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实物对空间概念的影响力,培养学生将空间观念和生活空间相互转化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事物认识各图型的特点。比如教师在讲解《平移与旋转》课程时,为了强化学生对旋转和平移的认知能力,笔者研究了几个教学内容:一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联想哪些物体的运动过程出现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二是笔者结合自身的生活实践为学生提供几个旋转和平移的例子,这些例子应便于学生理解;三是可以让班级中具有表演能力的学生带领全班同学做一些动作,通过肉眼判断旋转和平移的区别,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观察能力。这些教学环节无一例外都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由此可见,通过相应的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联想能力。
三、动脑展开想象,培养空间观念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正处于成长的发育时期,对事物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但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时刻,小学生对事物缺乏主动的联想力,因此给数学教学带来了难度。针对这一点,数学教师要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形成强烈的空间概念,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用脑进行转换,以此形成空间感。比如教师在讲解《长方体与正方体》课程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理解,想象哪些物体是正方体或者长方体,二者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当学生思考完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将脑海中的事物表达出来,先让学生互相评断其是否合理,最终由教师给予正确判断。
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验进行想象的能力,由于教师将想象空间从教室转移到生活中,无形中扩大了想象范围,很容易让学生形成强烈的空间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开动脑筋,勤思考,并结合丰富的想象力,将现实和学习关联在一起。除此之外,教师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思维跳跃能力,让学生在庞大的空间环境中进行联想,将课本知识和实际物体相关联,完成空间的拓展想象和转移想象,促使学生对事物特征形成清晰的认知,可以实现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自如切换。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黄金时期,学生在刚接触几何知识时,会出现空间观念不足的现象,给教学进度带来影响,为了提升学生空间观念,教师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上述内容涉及到的描述、观察、想象和操作,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具有功不可没的作用。由于教师们教学观念不同,会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笔者希望上述的几点建议能够为教师带来一些实质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郑雪萍.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J].小学教学参考,2018(33):36.
[2]王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8(29):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