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20期   作者:刘昌丽
[导读] 为深入了解我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笔者采用听、查、看、访、议等方式深入课堂获取第一手资料,
        刘昌丽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教师进修学校 678000
        摘要:为深入了解我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笔者采用听、查、看、访、议等方式深入课堂获取第一手资料,力求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深入落实“聚焦课堂,向教学常规和复习备考要质量”这一主题,更加注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此希望我们每位老师能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扎扎实实地上好每堂课,不断提高我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问题与对策
        一、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现状成因分析
        为深入了解我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掌握小学数学教师基本信息、课堂教学基本情况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情况,2019年11月至2020年3月,课题组成员采用问卷星对我区1415名小学数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分析如下:
        (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参差不齐。调查数据显示。师范类数学专业占29.61%;师范类非数学专业占55.97%;非师范类占14.42%。调查结果显示,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师中新老教师占据较大比例,占比69.26%,师范类非数学专业的教师占据大多数,其次是师范类数学专业,再其次是非师范类,非数学专业教师比例高达70.39%,从专业的角度看,非专业教师去做专业的事情,这不是一个好现象。
        (二)教师研读课标和解读教材不深。我区小学数学教师课前教学准备整体上是充分的,但也不可忽视有相当比例的教师还存在凭经验备课、照抄相关教学设计备课的现象;有85.90%的小学数学教师能根据小学阶段目标分析、课标、教材、教辅资料确定教学目标。总体上看教师备课的过程比较合理和科学,但也存在只了解学段目标的总体要求,不能准确把握课时目标的基本要求,存在少数教师不渗透数学思想的情况。
        (三)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高。大多数教师都能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和获取知识。但是课堂中也存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背后有“温度”没“深度”、有“形式”没“实质”,课堂呈现出来的是学生浅层的思考,缺乏的是教师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引导、点拨。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策分析
        那么如何深入落实“聚焦课堂,向教学常规和复习备考要质量”这一主题,更加注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浅谈一些做法。
        (一)正确解读教材文本,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71.24%的教师在课前经常阅读课程标准或教师教学用书,17.31%的教师采用集体备课教案;有162人凭经验备课和照抄相关教学设计备课。
        案例1: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某教师在教学时用准备好的圆片、正方形纸及实物等,先让学生用圆片折出四分之一,再让学生用正方形纸用不同的方法折出四分之一,再指出一条线段、4个苹果、一串香蕉的四分之一,接着是相关练习,最后给学生讲解什么叫分数。本节课的教学忽视了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的分数学习中,已经借助直观操作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等知识。本节课的教学应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1”。所以本堂课的操作活动应该落在为什么不同的图形、物体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从而突出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具体事物,还可以表示一堆、一群……它表示被平均分的整体。
        每位教师只有准确把握教材编排特点、领会教材内容设计意图,才能合理确定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难点,合理安排教学,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教育资源和数学思想,牢牢把握“教什么”和“怎么教”。
        (二)淡化教学情境的“新、趣”,力求数学化。
        如何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成为许多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为了突出“新、趣”,用尽心思地创设各种新颖有趣的情境,却忽略了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组织教学和传递知识。
        案例2: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师课件出示)情境图:45个编成号码的彩球,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
        师:“同学们,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个球上都有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我马上就能说出它的颜色,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
        (学生出题,教师回答)
        师:“老师为什么能很快地猜出彩球的颜色呢?想知道这里的奥秘吗?学完今天的知识,你也一定有这样的本领。”
        本案例中,教师用“猜彩球颜色”的情境导入新课,充满挑战,既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猜测引发学生的问题,又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并学习新知识。这一情境的创设融趣味化和数学化于一体,很值得借鉴。
        (三)少一些形式化,多一些深度教学。
        “深度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热点,我们的教学就不应只停留在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应帮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和“通过数学学会思维”。
        例如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开展,必要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获得的过程。但是,现实中很多的课堂活动学生的“手”动了,“心”却未动,操作多了,气氛活跃了,可思考、感悟少了。
        案例3:某次学业水平测试题。

        这道题85%的学生只能拿到1分,能准确计算出结果却不能在格子图上表示出结果得出的过程,能画出的也多是用斜线表示出?,绝大部分学生不能用斜线表示出的,也就是我们教学是常常提到的分数乘法的意义和算法。为什么学生对思维过程的呈现无从下手呢?这和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有关,有的课堂过于关注活动设计的趣味和气氛,缺少有效的思考和感悟;或者仅仅按照教师的指令机械地操作,表面看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实则并没有自己的探究和思考,也缺少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对问题的质疑。
        又如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提问常常是大家研究的方向,为什么课堂上师生一问一答,气氛和谐,却没有师生间思维的碰撞交流,也没有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思维的有效提升。如果每位老师都能课后追问自己:我提出的问题经过深思熟虑吗?学生理答的时间有多少?学生对问题经过深入思考吗?我对学生的回答予以有效评价吗......我想经过数次追问,老师对待课堂提问就会精心设计、科学安排,既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又能实现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在教学中要做个有心人,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为学生提供探究、实践的空间和时间,调动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为全面提高我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而不断探索和不懈努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