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教学中的培养探析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20期   作者:许高凤
[导读] 小学数学解决实际一直是学生头疼的一个问题
        许高凤
        安徽省合肥市长江路第二小学  安徽  合肥  230041
        摘要:小学数学解决实际一直是学生头疼的一个问题,有的孩子遇到题后不知道如何审题?如何选择正确的方法解答?往往采用蒙的方法!对于这些问题下文将就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做法进行总结撰文。
关键词:数学语言  数学模型   逻辑思维  比较联想
        《数学课堂标准》提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模型可以有效的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基于这些思想我在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我有一下思考:
        一、注意教学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数学语言训练。
        有心的老师会发现解决实际问题中,问题的语言都会有特征且藏着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年级上学期学习的用加法计算和减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如:大班有8架飞机,小班有5架,一共有多少架?这里的“一共”表示合起来的意思,所以用加法!孩子们掌握了有同样语言特征,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就能够根据题目的意思很快判断出用加法计算。另有题目有“一共”两字,但并非用加法而是用乘法进行计算!为什么呢?因为乘法的意义: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学期中有这样一题:小红、小丽和小华星期天上午去茶场采茶,平均每人采茶450克。她们一共采茶多少克?在这题中,因为每人采集的茶一样多,求的“一共采集多少克?”,其实相当于求“3个450是多少?”可以判断出用乘法计算。因此,孩子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归根究底需要从加、减、乘、除的意义进行判断采用何种方法解决。很多题目中都有这样的语言特征,教师如果在课堂上能够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们分辨这些数学语言特征,孩子在遇到这些具有特征性语言题目时,解决实际问题将不再是难事!
一、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记忆一些数量关系式和公式。
        在教学中发现,让孩子记忆一些数量关系式对于培养孩子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非常的有用且有效。如:单价×数量=总价;功效×时间=工作总量;速度×时间=路程等等,这几个数量关系式及它们的变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经常出现,所以我让学生把这几个关系式牢牢记住。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遇到有关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这些关系式去分析问题,大大降低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难度。
        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学期中有这样一题:江老师买2件长袖衬衫一共用去270元,买3件短袖衬衫一共用去180元,一件长袖衬衫比一件短袖衬衫贵多少元?学生们分析题意时,虽然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但我建议学生们从问题着手分析,因为从问题分析目标比较明确。找到一件长袖衬衫的价钱和一件短袖衬衫的价钱,就是分别求出它们的单价。

根据单价=总价÷数量这个关系式很快求出长袖衬衫和短袖衬衫的单价,再用减法求出一件长袖衬衫比一件短袖衬衫贵多少元。从而很容易解决这道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反思过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灵活运用这些数量关系式的过程,思考方法掌握后,基本可以类推去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训练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记得我们小时候学习解决实际问题时,那时叫应用题。应用题是我们最头疼的地方。往往不知道如何去解决,有时完全凭感觉去蒙。我在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求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很多孩子会做题目,但解题思路不一定能说清楚。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我会让孩子们在一、二年级说思路的基础上,三年级开始写出解题思路并写出算式解答,这样我能够及时全面的了解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掌握情况。只有会分析的学生才是对所学知识完全理解并会灵活运用的。下面举例说说我是如何去训练孩子们写解题思路的,如:刘叔叔带了800元钱去买化肥,买了20袋化肥,剩下40元。每袋化肥多少元?这里我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根据题意可知带去的钱-剩下的钱=买化肥的钱,算式:800-40=760(元);求每袋化肥多少元?单价=总价÷数量,算式:760÷20=38(袋)。这里让学生把思维写出:(1)买化肥需要多少元?(2)平均每袋化肥多少元?一方面让他们的思维得到锻炼,另一方面老师可以了解到哪些同学还没有掌握。
四、解决实际问题要善于比较和联想。
        小学数学教学虽知识点不难,但老师们需要培养学生们善于比较和联想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读活书而非做死题;让他们把学习的知识能融会贯通进行应用;不去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细心的教师发现,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时,很多思路基本一样,仅是数在变化,方法基本相同。开始教学的是整数,接下去小数,继而分数。下面举例单价×数量=总价这个数量关系式,我们来看看它在数变化时,小学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频繁出现情况。如:1、某体育用品商店一天上午卖出某种品牌的羽毛球拍12副,共收入540元。下午卖出同一品牌的羽毛球拍18副,应收入多少元?2、一个练习本0.80元,买8个练习本需要多少元?这两道题都是根据单价×数量=总价这个数量关系式去解决求总价的问题。虽然是不同的两题,但我们可以看出思路一模一样,不同的仅是数在变化。只是第一道多一步计算才能解决。先要求出每副羽毛球拍的价钱,再根据每副羽毛球拍的单价乘于卖出的18副羽毛球拍,就可以求出下午这个商店的销售额。又如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等等,这些公式在解决图形实际问题也会频繁出现,而它们的变化仅是数的变化,思路基本相同。这里我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如果教学中教师们能够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数学语言,让孩子记忆一些数学模型、数学公式等;训练他们用数学语言表达所思所想,在遇到到相类似的题目懂得去比较和联想,遇到相似的知识懂得去比较区别,懂得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迁移,综合性的运用所学知识。那么,这些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在他们以后学习道路上将会事半功倍,使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将走得更高、更远。
        结语:通过以上方法训练,学生经过几年的培养解决实际问题不再是难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