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分层教学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20期   作者:王伟
[导读] 初中数学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工作,提高初中生数学水平是数学老师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王伟
        (安徽省宿州市大营中学,安徽 宿州 234117)
        
        摘要:初中数学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工作,提高初中生数学水平是数学老师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育倡导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开展素质教育。这一理念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探索出适合学生发展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因此,分层教学开始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应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法不仅从多方面对教育工作进行分层,还实现了数学教学的细化。分层教学法考虑到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这是数学工作的一种进步。分层教学法的实施可以帮助老师关注到更多的学生,采用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一、分层教学法开展的价值
        分层教学方法有利于让更多的学生走进课堂、融入课堂。数学课程相较于其他科目有一定的难度,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对相关的公式和定理进行识记,同时数学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演绎推导能力,基于这两点问题,数学学习使得许多学生望而却步。分层教学方法的实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对自己的数学能力进行定位,在不同层次的数学任务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层次进行学习,从而融入课堂,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习层次,最终达到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下,教师的目光往往停留在大部分学生,以大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作为制定教学计划的标准,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却忽略了少部分学生的影响。分层教学方法的应用让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这一方法有效实施的前提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因此这一方法的应用让教师走进学生,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问题,有助于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二、分层教学开展的具体路径
        (一)教学目标分层
        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了展示差异化教学的优势,需要改变传统教学目标设计方式,通过有层次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真正感受数学学习乐趣,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分层前,应对学生学习情况与个性进行分析,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让学生在有层次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学习数学知识。通过个性化教学目标,可以让不同基础学生参与学习中,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以全等三角形这一内容为例,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分析,发现该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样的两个图形是全等三角形,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表示方法与性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将学习目标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内容:第一层次教学目标为简单基础组,可以设计为:了解什么样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表示方法与性质。第二组教学则是在第一组基础上,增加一些难度,如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基本内容,并学会图形转换形成几何意识,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一些基础的计算等内容。

第三组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实践操作确定三角形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借此分析三角形的性质,感受图形转换过程形成坚固的基础能力。当教学目标设计结束后,则进行理论知识教学,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学习,了解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并掌握学习方法。通过教学目标分层,将教学过程简单化,提高学生知识学习效果。
        (二)教学方法分层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采用不同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能力与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以问题教学法为例,该方法的应用,可以将数学知识转化成一个单独的小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知识获取能力与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利用该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是合计不同类型的问题,从简单到复杂,从浅入深的方式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与问题意识得到提升。
        进行《一次函数》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以下问题:什么是一次函数?一次函数公式如何表达?你能否根据已知条件写出一次函数表达式?一次函数与正比函数有何异同?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学习知识,以此提高理论知识学习效果。通过难易程度不同问题的应用,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适合的环境中学习知识,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形成。
        (三)教学内容分层
        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层次划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这都是教师在进行分层教学之前必须明确的问题。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要进行备课,备课的过程也是制定分层教学方法实施计划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数学教师首先应该从课本教材出发,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将教材内容根据不同的难度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知识应用、知识扩展三个层次,对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教学内容的讲解。例如,在进行三角形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三角形的性质作为教学的基础内容,这是全部学生都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预留出不同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的第二个层次是利用三角形性质对三角形进行判定,这是三角形这一节中的知识应用部分,教师在进行这一过程的教学时应该注意不同数学题目之间的难度水平不同,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分配任务,知识扩展阶段可以让学生深入探究三角形性质的提出依据以及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相结合的问题。
        总而言之,一个班级的学生质量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不一样,如果采取一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学习能力高的学生学习提升慢,对于学习能力低的学生学起来又很吃力。分层教学法的应用考虑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升了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不管是参与实验还是课堂讨论都提高了积极性。学生也更加的喜欢上数学课,数学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杨久河.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2):91.
        [2]苏明英.高效课堂下初中数学作业布置的差异化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45):135.
        [3]王丽兰.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3):1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