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文化”为引领的学校德育研究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20期   作者:许建华
[导读] “竹文化”蕴含着厚实的中华民族精神
        许建华
        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廊田镇中心学校 512221
        摘要:“竹文化”蕴含着厚实的中华民族精神。竹子的品德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学校的育人追求,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本文围绕“竹品育人”的理念,阐述了“竹文化”与德育相结合的意义以及在探索竹品与育人的内在联系、创新推进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些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学校文化;竹文化;竹品;德育;实践
        一、校园“竹文化”在学校德育实践中的意义
        (一)校园“竹文化”的研究实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中华民族历来尚竹,几千年来,竹子与中国诗歌书画艺术、园林建设以及人民生活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竹子给中华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所带来的影响形成了深厚的“竹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区别于欧洲文化、拉美文化等其他文化的重要标识。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小学德育的文化根基,把“竹文化”引进校园,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把优秀传统文化——“竹文化”融入学校德育体系是提振“文化自信”的有效举措。地处“竹乡”的学校,把乡土资源优势转化为教育优势,更是对地方乡土文化瑰宝的继承和发展。
        (二)“竹品育人”是新时代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学校要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2。
        竹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君子贤人的理想人格化身,历来被文人墨客所称颂。竹子坚韧、挺拔、虚怀、卓尔、担当……由此而赋予的“七德八品”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几乎涵盖了一个优秀公民的所有高尚品质。竹子的每一“品”都是新时代要求学生具备的品行修养;每一“德”都是构建学校育人目标的最好元素,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竹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以“竹文化”为引领,打造“竹韵”校园环境,让每个孩子在幽雅的校园环境中“拔节成长”;以竹为师,让孩子在富有内涵的文化氛围中“养德无痕,塑如竹品质”;以竹元素特色课程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尚竹立德修身”,做新时代翩翩君子,是新时期学校探索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创新实践。
        二、基于“竹文化”的育人途径探索与实践
        (一)以“竹品”为核心,彰显特色育人理念
        理念是学校的灵魂和指针,是激励师生为之共同奋斗的目标向导,是学校价值追求、独特形象的体现。近年,笔者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依托竹乡资源,以“竹文化”为基石,构建学校的特色文化,以竹的品德精神为核心,提炼出学校的特有精神,践行“竹品育人,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围绕“竹品育人”的德育理念,学校不断深入挖掘“竹品”的内涵,探索“竹品”与“人品”的内在联系,从中提炼出“谦和”、“刚强”、“奋进”、“奉献” 等作为学校“一训三风”的关键词,培育学校特有的精神文化和育人理念,以竹子的优秀品质感染、启迪、激励师生奋发向上,引领学校快速、健康发展。
        1.以“竹品”育人,树“谦和”之风
        以“竹品”育人,首先是教育学生求学需谦逊、虚心;处事要谨慎、谦和。中国是礼仪之邦,崇德尚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竹外直中空、襟怀若谷、逐群而生,是“谦和”的象征,与儒家传统的“礼” 、“德”相对应,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友善”的具体体现。“竹”是象形文字,由“个”“个”组成,古人在造字的时候就赋予了它“善群”的寓意。“谦虚和谐”是一名学生必备的美德,每位学生在成长中需“善群”,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具有现代团队的合作精神;需“谦虚奋进”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2. 以“竹品”育人,育“刚强”之性
        以“竹品”育人,其次是教育学生学习竹子坚韧、向上的品质。刚强的意志能激发人的潜能,是战胜挫折和困难的力量源泉。竹性刚强,清代郑燮一句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刻画出了竹子坚韧、正直、顽强不屈的风骨气节。此“竹之刚强之性”正是勉励师生不畏困难,炼刚健体格、铸刚强意志、修刚正品行的标榜。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需在求学的曲折道路上发扬竹子“千磨万击还坚韧”的刚强品质,积极面对困难,立“勇于突破”的凌云之志,傲霜凌雪,节节向上。
        3. 以“竹品”育人,立“奉献”之志
        “少年强则国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依靠广大青年。做一个不负伟大时代的有志青年需具有锐意进取、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一枝一叶总关情”、“勇破身、乐捐躯、毫无怨,生来不为己,只求把身献”是竹子奉献、担当精神的写照。以“竹品”育人,就是要培养像竹子一样,节节奋进、勇于突破、敢于追求的有志之才;培养像竹一样载文传世、高风亮节、甘于奉献的担当之才。
        (二)以“竹品”为载体,凸显特色德育途径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学校德育应转变观念,拓宽途径,创新方法。以“竹品”为载体的学校德育,独具韵味,是新时期学校立足本土资源的特色德育途径。
        1.以“竹文化”为载体,活化德育内容、形式
        竹子的精神内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象征,竹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4。在“竹品育人”的实践中,笔者倡导将“竹品”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各活动实践中,探索竹品与学科教学、活动实践的契合点,拓展、活化德育内容、形式。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收集竹经典名句,开展“竹经典诗词诵读活动”,引导学生在诵读活动中“品竹诗,明竹意”,提升文化修养,体会诗性德育的魅力;在美术课中融入“竹书画”、“竹摄影”、“竹艺术品鉴赏”内容、形式,在学习活动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竹乡、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情趣;在体育课、大课间活动中推广“竹竿舞”,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运动参与度,锻炼体质,发展运动特长和团队精神;结合劳动课,开展“栽竹护竹”、“竹编竹艺”活动,在特色活动中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
        2.以“竹元素”为抓手,优化德育过程、策略
        学校的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5。然而,学校德育普遍存在忽视内化过程、活动过于单一、枯燥乏味、简单说教的现状,育人的效果不高。以“竹元素”为抓手,笔者探究了竹品育人的规律,注重精神引领、内化体验。从“识竹形”到“品竹性”到“学竹德”“塑竹形”“铸竹魂”,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知到行,优化了学校德育过程及策略手段。如在低年级,主要学生组织开展“认识竹之风采,感受竹的魅力”的活动;中年级开展“诵竹诗,明竹意”活动,让学生认识、感悟竹子的精神品质;高年级组织“品竹德,炼竹之精神”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弘扬竹之精神,塑造竹之品格”。
        以“竹元素”为抓手,笔者把“竹文化”与学校育人的各个领域深度融合,开发“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校本课程,以丰富的各类“竹元素”活动,优化德育策略。如开展“赏竹”书画赛、“颂竹”演讲赛、“品竹”主题班会、“玩竹”体艺实践等活动,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形式,让学生在特色活动中体验竹的品德精髓,更好地让优秀的品德精神“入心”、“入行”。
        “竹文化” 彰显出了学校丰富的文化底蕴,映射出学校的特有精神面貌。在落实“竹品育人”的德育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竹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体会到“竹品育人”的特色功效。实践表明,结合地域特色,将“竹品育人”的理念深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能充分发挥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独特功效,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何以竹风养学子——“竹文化”教育探索[J].童士峰.华夏教师. 2015(06)
        [2]以竹为媒 建设校本课程 凸显学校特色[J].韩晓蓉.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