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乡镇中学如何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20期   作者:张会平
[导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张会平
        峨边彝族自治县新林初级中学 614300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不管是经济上还是政治教育上,都不能忽视这些少数民族地区,都应该将少数民族紧紧的团结在一起。而要想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就必须从教育做起,让当地学生接受正确的历史教育。本篇文章首先分析了目前民族地区乡镇中学历史教学现状,随后探讨了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民族地区;乡镇中学;历史教学现状;策略探讨
        引言:
我国有着5000年来的悠久历史,历史需要传承,而学校就是最好的传承地区,历史教师应该明确自身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做好历史方面的教学改革工作,不断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提升民族凝聚力。尤其是在民族地区的一些乡镇中学,教师更应该对历史教学引起重视,让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了解中国的发展历史,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自身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目前,从少数民族地区乡镇中学的历史教学来看,在这方面的教学质量比较差,历史教学流于形式,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低。而这些都源于教师所构建的历史教学课堂氛围非常的僵硬,教学资源不够丰富。
        一、在民族地区乡镇中学当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相对于我国其他地区而言,民族地区乡镇中学的教学质量是比较差,客观原因是由于这些地区的师资力量比较差。在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工资待遇以及福利待遇都不足大城市,因此很难留住各种高端人才,所以大部分任教的都是一些老教师,而这些老教师所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当中,没有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特点,导致教学活动缺乏针对性。其次,某些民族地区乡镇中学的软硬件设施还不够完善,虽然具备基础的办学条件,但是一些现代化办学工具还比较缺乏,例如现代化教学当中必不可少的多媒体设备,很多地区还没有引进,导致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仍然依赖于传统的教材,无法为学生提供图片或者是视频资源,历史课堂比较枯燥,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部分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每一个历史知识和每一个历史事件当中继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从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完善自身的三观,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过分地强调学生的应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当中照本宣科,在教学方式当中向学生传授的学习技巧大多数是死记硬背,长期下来学生的学习模式会越来越强,学习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1]。
        二、民族地区乡镇中学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具体策略
(一)做好课前导入工作
在学习一门新课之前,必须要做好课前导入工作,课前导入工作是否科学,是影响学生后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主要是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历史和汉族地区发展历史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同时学生的生活圈比较狭窄,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少接触一些历史事件,如果教师直接展开学习,学生对于知识是非常不熟悉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会增加学习的难度,长期下来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会逐渐降低。而教师在设计课前导入的时候,除了要立足于课本教材,更重要的还是要丰富导入的形式和内容。在导入工作当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因为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将文字信息转化为图片以及视频,而学生对于图片和视频的敏感度是比较高的。

例如,教师在教学《鸦片战争》这一课时的时候,教师在授课之前就可以先给学生展示鸦片的图片,以及一段鸦片战争的视频,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同时在观看结束之后学生也可以知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在后期学习当中,知识也不会那么枯燥和乏味。除了这些形式以外,教师也可以开展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来导入课题,简而言之,就是要将各种形式的导学手段灵活的运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2]。
(二)科学设计各种教学问题
教师在教学历史的时候,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这一时期的认知特点,科学地设计一些问题,彼此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来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深度地去探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去分析历史人物的特点。同时在教学过程当中进行提问,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课时的时候,其中所涉及到的就是人类的来源问题,而这些历史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遥远的,而教师就需要通过提问来引发学生思考和分析。例如,在学习新课之前可以先给学生提问“我们是怎么来的呢?在当今学术界当中对于人的起源有着怎样的定义?人类的祖先是什么动物?”,通过这一系列的提问来引发学生思考,随后教师再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从课文当中去寻找答案。在具体的学习活动当中,再根据具体的内容,设计问题,例如“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在哪个地方?第一个原始部落叫什么名字?原始的农耕生活包括哪些活动?”,这些问题都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深入到历史教材当中。同时,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还应该层层递进,一步一步地增加问题的深度和难度,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3]。
(三)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在课堂上要多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降低学生在课堂上的约束感,而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好课堂节奏。教师应该将课堂划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教学导入、教学提问以及学生自我学习,前面两个环节由教师进行主导,向学生讲述本节课的基本学习内容,然后向学生提问,通过学生的回答,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了解学生在学习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地进行解决。而最后一个环节,也就是学生自我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发本节课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此来改进自身的教学活动,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在学习过程当中所存在的不足,以便后期进行巩固和复习。另外,也可以设置相关的主题,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进行分析和探讨。例如,教师在教学《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这一单元的时候,就可以根据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探讨“明清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利和弊”,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观点,有着不同的想法,而在相互探讨过程当中,可以进一步深化历史事件的学习。而且这种讨论的形式,所营造的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愉悦,学生在这种环境之下思维更加清晰敏捷,学习质量也会得到明显的提升。总的来说,在开展历史教学的时候应该将学生摆在课堂中心环节,多开展一些由学生自我完成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当中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4]。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民族地区乡镇中学当中,让民族学生接受历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增加民族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坚持趣味化的教学原则,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方力. 探讨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 读天下(综合), 2018, 000(019):P.42-42.
[2]索珍. 浅谈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J]. 时代教育, 2018, 000(002):138-138.
[3]连建康.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 013(008):130.
[4]沈政, 李科生. 提高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先讲授前沿基础课程[J].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000(004):85-1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