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如何对学生实施体育“卫生与安全”教育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20期   作者:董杨
[导读] 小学阶段的体育课,一直以来都给人留下了错误的教育印象
        董杨
        (唐山市路南区第二实验小学,063000)
        摘要:小学阶段的体育课,一直以来都给人留下了错误的教育印象,如“体育课就是活动课”或者是“体育课就是自习课”等,其实体育学科是课程结构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人才的今天,重视体育教育,尤其是“卫生与安全”教育,尤为重要。以下本文就来谈一谈具体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体育;“卫生与安全”;教学方法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通过渗透“卫生与安全”教育,可以让学生按照标准的动作和科学的方法运动,而不至于造成身体损伤,而即便是发生了意外事故,也可以得到最快速、最妥善的处理方法,以保证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结合小学生生理特点,实施卫生教育
大部分小学生的骨骼在儿童时期并没有得到完全钙化的效果,因此,此时他们的骨骼富有弹性,且不易发生骨折,即便是发生了轻微的骨折,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在这一关键的骨骼成长阶段,体育教师应当培养学生正确的运动和静止姿势,从而预防脊柱侧弯和变形。

与此同时,小学生的神经系统发展也是较快的,所以,在教学中也应当适当拓展身体平衡、协调、反应和灵活度的教学训练,平时在饮食、用眼和着装方面注意卫生,尤其是个人卫生方面,一定要养成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服的好习惯,这不仅是为了保证学生个人健康成长,也是为了防范集体卫生安全问题,而想要做好这一工作,还需要家校投入更多的交流和沟通,所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这个道理,唯有家校精诚合作,才能切实落实体育卫生与安全教育。
        二、结合体育运动前后,实施卫生安全教育
在进行体育运动前后,都应当补充适量的水分,因为运动的过程中,将会伴随很多体液的排除而损失大量的水分,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在运动前还是在运动后,都不宜立即进食,以免造成身体各项机能的紊乱。另外,在运动前,还应当做一些必要的准备、热身运动,这样可以达到舒展筋骨,调节体育血液微循环,为接下来的大强度运动而奠定基础,而当体育运动中,如奔跑或者是跳跃中,出现了摔伤、擦伤等问题时,当立即停止运动,可以采用热敷和冷敷的方法,做局部处理,情况更加严重的,要及时送治就医,在大强度的运动之后,也不能立即停止运动,可以再次做一些慢跑或者是慢行的运动,以逐渐达到放松肌肉和舒缓心脏的效果。而相反的,如果在激烈运动后,立刻停止,则很容易导致昏厥和休克的问题,而经历过合理、科学的教学指导后,学生的生理指标将会越来越强,越来越佳,心理方面也会想着更坚韧、更乐观和更阳光的一面健康发展。
综合以上来看,小学阶段的体育课,我们要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思想,重视对学生生理卫生安全教育,如此,才能让学生在科学的指导下,形成积极的、乐观的运动心态,以及坚韧不拔的品格,男生形成矫健的体魄,女生塑造优美的体型,落实素质教育改革,促进体育教育综合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辜美华,曾正平,廖勇娟.教育共同体下体育、卫生、安全教育联动的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