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理论视角下贵州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浸润”教学机制研究之一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20期   作者:费广会
[导读]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在全国已提到一定高度,如何通过“隐形”和“浸润”方式
        费广会
        贵州商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0

        关键词:“隐形”理论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浸润”教学机制
        摘要: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在全国已提到一定高度,如何通过“隐形”和“浸润”方式,把贵州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潜移默化贯穿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中,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使其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本文只是为开展本研究抛砖引玉。
一、研究背景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
性质(英语教学指南2017版)”。为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先后在各门课中正式拉开帷幕。
         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对思政课程的完美补充,较其他学科更具有自身优势,成了除思想政治课外课程思政的绝佳教育平台、主要阵地之一和非常重要的载体。然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具有双重性,毕竟是教授语言、先要发挥其语言工具性,才能注入课程思政人文性教育。课程思政毕竟不同于思政课程,不能越俎代庖、取代思政课程的教学和功能,所以最好是在“隐形”境况下,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浸润”式教学,使其达到“润物细无声”最高境界的效果,使其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完全与美国心理学家A.S.Reber首次提出的隐形学习理论(指“在无意识下获得环境刺激中的复杂知识,个体虽然没有意识到或者无法说出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是却学会了这种规则。)吻合。这也是本人开展此研究的重要目的所在。
二、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几位有代表性的学者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观点如下: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应着力解决好教师课程思政意识、观念问题,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等,借以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张巨武,2020);倡导“传统文化导入路径”, “文化走出去路径”,“融合中国文化认同路径”, “地方文化植入路径”,立足外语教学本土化,探索构建地方文化英语教学过程,消解大学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失语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郭志斌,2019);在文化素养培育方面,以往的英语教学过分追求国际文化传授,强调文化输入,忽视文化输出,造成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母语文化意识相对淡薄(陈敏、谢天言,2020);超50%的学生认为大部分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偶尔涉及思政育人内容,在英语课堂中渗透思政育人内容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本国的人文、政治现状、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丁水芳,2020)。
         然而,如何把贵州高校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教学潜移默化贯穿于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中去?如何让大学英语课堂成为打开学生明晰东西方国家文化差异,不崇洋媚外?如何利用大学英语课堂这块三尺阵地,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同向同性,协调发展,在“润物细无声”的浸润下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如何通过“隐形”和“浸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把贵州高校大学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一系列问题由于地域差异、学校性质、历史原因等仍然没有得到落地实施,都还是浮于表面。

在现有理论外衣下面具体落地实施策略,仍然是空白,还有待挖掘并落地实施,这也是本项目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贵州高校大学英语“隐形”和“浸润”式课程思政教育势在必行。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对教师、教学内容、教法三个基础教学因素实施方案、过程、结果
进行探索。教师是课程思政的灵魂,教学内容是课程思政的基础,教法是课程思政的方向盘和重要实施途径。三者缺一不可,环环相扣。
         首先,研究大学英语教师思政教学理念转变。教师需在三个方面提高思政能力,即理念“思政”,教法“思政”,内容“思政”。要做到以德服人、以德立身、以德育人、以德施教,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思想政治学习,从各方面提升自我,而这一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足够的勇气、耐心及方案、技能技巧去做大量的工作。
 其次,研究如何组织、建立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探索、挖掘、
创新大学英语思政内容教育教学资源,修订大学英语人才培养方案等,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而改革教学。需要得到校方、院方领导大力支持,需要花费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团队时间去收集、整理、挖掘语言中的思政元素。这一系列动作,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再次,深挖教法。学无定法,教也无定法,一个新的教学改革理念,要赋予其实质性的划时代内涵,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现行各种版本的大学英语教材中都具有大量思政教育的绝佳素材,它们具有现实性、教育性、感染性,感人肺腑,发人深省,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健全学生人格,引起学生强烈的思想情感共鸣,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就是需要教师去探索教法,去挖,去再挖,也就是教师教法的展现。
         总之,要基于以上三大基础,概览出清晰的调研脉络,找出切实有效的研究方法,制定周密的研究、落地的实施方案,合情合理将各种调研方案溶于各种调研之中,实现“多维互证”,而不是前人研究理论的简单堆砌,粗暴的照搬照抄;最后就是落地的实施、演练、从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得出可靠性结论,加以推广。一句话,就是要真枪实弹去实践,否则一切可能只是空中浮云。
四、研究价值
         本研究相对于已有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在于对“隐形”学习理论和“浸润”式教学研究的完美结合。之所以强调“隐形”和“侵润”是想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本研究将会促使贵州高校学生在大学英语语言技能技巧中承载思政,将思政“隐形”教育寓于大学英语课程,将价值引领溶于大学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当中,让学生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达到“润物细无声”最高境界的学习效果,使其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总之,本研究希冀助力于贵州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兼顾语言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让课程思政在贵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真正发生同向同力,协同效应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春辉.线上、线下混合式大学英语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探索与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0,22(10):218.
         [2]安秀梅.《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1)84-85.
         [3]陈敏,谢天言.基于学习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3):85-88.
[4]包磊,李艳微.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J].黑河学刊,2020(03):93-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