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存金
宝兴县灵关小学 625700
摘要:小学生在学英语时具有很大的学习优势,记忆力强、发音能够很容易矫正。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怎样才能使学生对英语保持持久、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呢?
关键词:小学英语 学困生转化
引言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父母教育以及社会影响等均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造成影响。英语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学困生,由于他们理解能力较差、反应较慢以及兴趣度不高,也就导致他们整体英语学习水平偏低。在教学当中,教师应尊重学困生,重视学困生,积极找出学困生的成因,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进而找准解决问题的途径,实现学困生的有效转化。
一、教学目标分层,激发学习兴趣
英语课堂的教学目标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教师通过课堂授课、课下布置作业等多重教学方式来使学生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所预期的教学结果或标准。对于分层教学理论而言,教师应根据班内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根据对学生的不同分层,教师可将教学目标依次制定为基础性教学目标、可拓展性教学目标、力求突破性教学目标三个类型。
二、鼓励表扬,增强学困生学习信心
心理学研究发现,肯定和赞美学生的优点与长处,能够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样学生才能高效地进行学习,并随时保持积极的进取心以及强烈的荣誉感。面对学困生到位的回答或者独特的想法,教师应给予发自内心的鼓励与表扬,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成功感,进而对学习英语产生喜爱之情,这对于他们将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例如:学困生在回答问题时表现出紧张等状态时,教师可以用亲切温和的语言鼓励他:“不要紧张,先舒缓一下自己的心情,大胆一些,错了也没关系,只要你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当学生的回答有点偏差时,教师应懂得淡化他的缺点,找出他的优点加以肯定,此时可以委婉地告诉学生:“虽然你说得不是很全面,但老师还是为你的勇敢感到高兴,如果再深入地思考一定能够答上来。”在作业或考试上给予学生一个针对性的评语也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能够经常对学困生实施鼓励与表扬,不断地激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再加上科学的引导,一定能够不断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挖掘他们内在的潜力。
三、教学内容分层,降低学习难度
学困生成绩差,并不代表着他们已经无药可救。实际上,很多学困生自身都十分渴望能实现成绩上的突破,获得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为此,英语教师要抓住这一点,特别强化和训练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教学内容的分层,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并形成一定的机制。要形成好的学习动机,教师就要主动帮学困生认清自己的情况,尽量避免与同学之间的相互比较,而是让学困生学会自己与自己比较,争取每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对于教学内容,英语教师应当坚持对学困生进行单独辅导。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帮助每个学困生发现自身的困难和问题,并由此来制定相宜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计划。教师也可根据这些目标来跟踪学困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四、小组合作,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
开展小组合作是实现学困生转化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来分组,通常是一名优等生搭配一名学困生,优等生可以对学困生进行辅导,为其答疑解惑、温故知新,帮助学困生扫除学习上的障碍,而学困生就可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长处,使他们形成互帮互助的心态,共同营造积极进取等学习氛围。同时,教师可以不定期评选出最佳组合奖,以激励他们往更高的水平发展。例如:在进行“How?many”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出示画有苹果、橘子、香蕉等水果的图片给学生,学困生与优等生组成两人小组后,轮流转换角色操练对话。比如:优等生:“How?many?apples?”学困生:“Four.”优等生:“How?many?bananas?can?you?see?”学困生:“I?can?see?five?bananas.”然后教师再出示其他有关动物、玩具的图片,学困生与优等生互相转换角色,继续对话练习。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指导优等生注意和及时纠正学困生的错误读音,以此逐渐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
结束语
总之,学困生的存在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作为教师,我们应正确对待学困生的学习、心理,只有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才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习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后进生才能走出学习困境,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英语教学的质量才能大面积提高。
参考文献
[1].利用故事教学转化小学英语学困生的策略研究[C].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九届优秀课题成果论坛文集.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8:210-212.
[2]薛霞.小学英语学困生存在的问题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8.
[3]张洁.小学英语“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3):21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