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小学几何教学的改进策略和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20期   作者:戈弋
[导读] 在教育大数据的背景下,利用数据分析结果精准定位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戈弋
        江苏省苏州市平直实验小学校  215000
        [摘要] 在教育大数据的背景下,利用数据分析结果精准定位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深入剖析问题所在,制定有针对性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课堂教学改进,快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学校通过云痕大数据平台提供的精准全面的数据、横向和纵向比较的动态走势和智能化诊断分析,发现我校学生在“图形与几何”这部分知识点掌握有所欠缺,制定了通过“提供情境,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分析数据,运用策略提升教学效果”“猜想验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等三条精准提升几何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大数据分析、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如何运用大数据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育管理能力已经成为全国各地教育界的发展趋势并受到普遍重视。在教育大数据的背景下,如何利用好大数据分析结果来精准定位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从而运用有效教学策略进行课堂教学的改进,就成为快速高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
一、依托大数据分析,深入剖析问题所在
        学校从2018年9月开始使用“云痕”大数据分析诊断平台——学业采集与学情追踪反馈系统,通过阶段性练习与测试,对一至六年级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门学科进行数据采集、学情评价和学科分析,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连续地动态化跟踪,实现了学生学业成绩和实时学情的自动归档和共享互通,为教学过程“数据化+智能化”提供全新助力。
        依托“云痕”大数据平台为学校的教学提供了精准全面的数据、横向和纵向比较的动态走势和智能化诊断分析。每次学生的试卷通过扫描仪扫描成图像,并同时将数据采集至云端后,便会实时处理与集成多张常用教学的报表,自动对本次试卷进行分析。教师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自动生成的雷达图、折线图、饼图等各式图表,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和学困率等各种数据,尖子生、中等生、后进生在班级中的分布情况,以及每道题班级和学生个人的得分率,直观地了解每一题学生整体和个体的得失分情况以及班级和年级的整体情况。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便可以根据平台自动生成的班级个性化数据,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
二、分析数据,运用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根据动态监测和数据分析后,发现我校学生在“图形与几何”这部分知识点掌握有所欠缺。“图形与几何”这部分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直观性与操作性,“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会受到学生自身经验、空间观念、认知发展水平、内容的难度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利用大数据的诊断分析结果,来指导老师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精准、高效的授课。
策略一:提供情境,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新课标提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而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可供数学学习的素材。

因此对于“图形与几何”知识的教学,就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充分感知和探索。例如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老师想把照片放大,于是来到照相馆请求帮忙,店家出示了三种方案,你帮老师来参谋一下,我应该选择哪种放大方案?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图形放大的本质含义。又如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老师想把照片放大,于是来到照相馆请求帮忙,店家出示了三种方案,你帮老师来参谋一下,我应该选择哪种放大方案?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图形放大的本质含义,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使数学的知识真正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策略二:组织探究,让学生亲历“做数学”
        在教学“图形与几何”这部分内容时,需要运用探究性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积累数学经验,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和方法,并且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因此,组织有效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感受科学知识研究和探索。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可以让学生去折一折,试一试哪种折法能使两边完全重合。经过学生的操作,会发现上下折,不能完全重合;左右折,也不能完全重合;沿对角线折,还是不能完全重合;经过多次的试验,学生会发现无论怎么折,都不能使两边完全重合,那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策略三:猜想验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也是育人的终级目的。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常常让学生自己通过猜想——验证的方式,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而不是填鸭式的把知识灌输给孩子们。例如我在《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总复习》一课时,让学生课前从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等方面进行了自主整理,给同学们搭了这样一座联系的“桥”,同时启发学生猜想,没学过周长计算公式能计算周长吗?怎么计算?学生阅读数学课文后,初步完成《补充习题》的相关练习,不懂的知识点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合作、争论有助于学生建立更深层次的理解。又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时,出示了以下阅读提纲:你猜猜,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三角形的边有什么特征?三角形的角有什么特征?你有没有一个好的方法去验证你的猜想?学生根据提纲,自学教材,并提出自己没有读懂的问题,在学习小组之间自行解决,有不明白的地方提交到课堂上,先由学生展开讨论,形成共识,最后师生总结。让班级的每一位同学感受“我真正成为了学习的小主人”,体验数学的价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会倾听、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通过以上教学策略的改进,满足了因个体差异而产生的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进一步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与敏捷性,从而达到精准高效地提升几何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付达杰,唐琳.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模式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7,(07)
[2]张桂霞,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几何课堂中的应用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7)
[3] 第伟.大数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数学教学通讯.2018年第16期
[4] 叶贱花,浅谈小学数学几何的有效教学策略[J]. 中华辞赋. 2019(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