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萍
三峡大学田家炳教育学院 443000
摘要: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一目的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最好的思维方式——反省思维。目前我国教学围绕考高分上名校的目标,偏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思维的训练,探究反省思维的意义价值素,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聚焦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反省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反省思维;价值;课堂教学
一、反省思维的内涵
(一)反省思维的含义
杜威认为学校课程内容繁多,每一门科目都有大量的原理和内容,教师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授课,还要对单个同学进行辅导,因此要找出统一和集中的因素让教学过程变得稳定,即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态度,让学生更有效更深入地学习。杜威把思维分为四类,第一种是从最不严谨的含义来说,包括头脑里有过的任何想法,任何无意识的、一闪而过的天马行空的念头,这种思维并不会留下什么有价值的内容。第二种思维仅限于我们没有直接感受到的,没有听到、见到、嗅到、接触到的事物,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现实中不存在的虚构的记录。第三种思维是指立足于某种根据的信念,个体没有经过验证,这种根据可能是真实正确的知识,或是被信以为真的知识。杜威认为这三种思维都有着各自的缺陷,提出了第四种思维——反省思维,“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1]。反省思维和以上三种思维的区别在于:一它是多种观念的井然有序的连结,由环环相扣、多个观念相辅相成;二它有受控制的目的,是个体有意识地为了解决问题产生的行为;三它有个人的考察、检定和探究。
(二)反省思维的价值
第一,把我们从单纯冲动和一层不变中解放出来,使个体的行动具有合理的目的。在杜威看来,是否具有反省思维能力是区分人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例如天要下雨时,没有思维力的动物对外部的刺激没有规划性,只会钻回洞穴;有思维力的人则会记住将要下雨可能出现的现象,依据大自然的变化采取种种行为,改善生存条件,比如说耕田播种,收割庄稼,这些都是有目的的行动。因此,反省思维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根据外界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促使个体的行为更好的趋向于目标的实现。
第二,促使我们进行系统的准备和发明,揭示那些隐蔽的、不完善的事物。人们会运用思维建立和编制人造的符号,比如说在溺水事件发生后会有意识的制作一些标志,设置安全标语进行警示,安装水位警报器;会建立天气气象服务部门收集和广泛发布气象预报。也就是说,反省思维促使我们制定详细的策略和预设多种完成目标的途径,以便能及时察觉突发事件,更好地规避前进路上的风险。
第三,使事物的意义更加充实,给自然的事物和物体赋予多重、丰富的地位和价值。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在经过深入思考、探究其隐藏的含义,可能会突破我们的固有观念,在认知中增加事物使用情境和意义的多样性。在没有思维力的动物看来,木头只是一个和其他东西没有功能区分的物品;但在人类看来,木头可以组成椅子、桌子、筷子等具有不同功能的工具。
三、反省思维对课堂教学的启发
目前我国教学围绕考高分上名校的目标,往往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思维能力的训练。在学校中所能够学习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但如果学生能够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学习方法,他就能够依靠着自己的能力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且,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的学生比只知一味接受知识的学生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大的潜力。结合杜威的反省思维理论,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反省思维。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的刺激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唤起和指引思维,好奇心是内部动力,经过训练个体能够运用外部的情境发展自身的心智。为了使学生能够进行主动的反省思维,首先就要让他们意识到不能一味的相信所接受的内容都是正确的,要持有批判的精神大胆地进行质疑。通过运用批判性思维来进行一系列的反思活动,围绕自己所提出的质疑展开思考,寻找证伪的依据。教育不是为了教人信,而是要教人学会怀疑学会思考。
各种反省活动中,一个人都会碰到一种特定的、现时的情境,因而,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与现实相关联的情境,将教学重难点放置在具体的情境中,考虑哪些材料需要保留给答案提供支撑,哪些可以作为干扰项,哪些应该作为适当删除等等。比如说,教师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是否提供种子放在土壤里、放在沙漠里或者无土栽培,有没有太阳照射等等条件,会导致孩子看到不同的问题,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反省思维教学固然需要教师给予问题引导或创设问题情境,但并不一定必须给定具体的问题。学生完全可以以自学或体验生活来发现、生成问题”[2]。引导学生保持对事物的质疑,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保持对教授内容的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使学生的个性、独立性、能动性得到彰显。
(二)引导学生的兴趣焦点
学生在想什么?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了解学生的兴趣。对学生来说,教室外的世界往往比教室更具有吸引力,下课后学生会争先恐后的跑出教室奔向操场;甚至上课时端坐在课堂上,心里却想着去操场打球。杜威认为,为了让学生形成真正的反省思维,教育者不仅需要考虑活动本身的价值所在,还需考虑活动面向的学生群体,设计与学生年龄、兴趣和经验相衔接的活动,从而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保证活动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低年级的学生会把一片叶子当做碟子,把扫把当做飞天工具,为了让儿童的兴趣不只是存在在幻想的空间里,有必要把游戏的态度转为工作的态度,让儿童认识真实的世界。首先,作为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游戏观念。“游戏和工作的真正区分在于不断前进的活动兴趣和趋向于最终结果并且各个阶段一线贯串的活动的兴趣”[3],在游戏过程中既要保护学生对各种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又要引导学生的短暂关注和兴趣向更高层次的理智水平转化。比如说,儿童对种植和照料植物感兴趣,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农业知识和植物的生长特点;如果儿童喜欢搭积木,可以让他接触数学几何的基础知识等等。其次,教师要在游戏活动中注入教育活力,使得活动既是学生生活的实际体现,富有乐趣,同时又能提高智慧增强技能。最后,教师不仅要激发扩展儿童的兴趣,还要巧妙地加强对儿童意志与信心的培养,引导儿童把兴趣转化为持之以恒的爱好。
(三)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针对传统教学只传授、不动手的问题,杜威主张通过从做中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内在需求,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基于课程标准,教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打破传统教育分科逻辑的限制,通过动手做来获取知识获取能力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进行小组团队合作探究真实问题,获取学科中核心概念的知识及其中的原理,以学生为主体且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构建、创新,进而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常规教学的教学方式较为刻板,教师把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内容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教授给学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整个教学活动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而进行,学生只是机械被动的接收教师所表达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刻板,容易让学生找不到学习的乐趣,湮没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逐渐变得不思考、不会思考。首先,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合作学习,对课堂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的相互学习和进步,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主动表达自己。其次,根据教授的内容和教学目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内容适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教授公式含义比较适合采用讲授法;不同的课堂类型也适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新课以老师讲授为主,复习课可以以学生自我学习讨论为主。再次,教师要适度参与课堂。“教师如果参与过多,会使儿童养成对教师的依赖感;参与太少,则学生碰到疑难与困惑时会止步不前”[4]。也就是说,教师要把握好讲解的度,要给学生自我思考的时间,而不是整节课都由教师讲解完成。最后,教师要正面学生的错误,注重能力的获得,学生带着求知的渴望开始学习,难免会犯错,教师耐心的引导才能让学生形成准确地自我认知,采取正确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
[2]姚林群.论反思能力及其培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1):39-42.
[3]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75.
[4]李贤智,张胜前.杜威反省思维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