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教学中提高学困生写作水平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20期   作者:李启明
[导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广大师生来说
        李启明
        (商丘市职业教育中心,河南 商丘 476000)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广大师生来说,作文既重要又让人困惑。尤其是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写作水平更让老师们为之头疼。作文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切不可夸夸其谈,应体现出一种求真务实精神,使之呈现出序列性,可操作性。本文将试着从分析学困生写作现状入手,重点对近年来提高学困生写作水平的一些策略作一探究总结。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  提高学困生写作水平  策略探究
一直以来,作文都是横亘在广大师生心上的一个难以言说而又无法解决的难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高考中,作文也是占据着“半壁江山”,可谓“得作文者得天下”。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成为所有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写作水平更让老师们为之头疼。笔者所在的学校生源较差,学生整体素质偏低,中招成绩二三百分者大有人在。因此,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写作水平成为笔者近年来致力解决的问题。作文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切不可夸夸其谈,应体现出一种求真务实精神,使之呈现出序列性,可操作性。经过摸索、尝试和探究,现已取得了初步成果。本文将试着从分析学困生写作现状入手,重点对近年来提高学困生写作水平的一些策略作一探究总结。
一、学困生写作现状
1、怕写作文,不愿写作文,甚至有的学生在考试中也不写作文。导致这种现象有两种原因:一是学生学习习惯差,不愿写;二是学生底子薄,不会写。
2、写记叙文胡编乱造,缺少生活的逻辑,内容老旧,把一件事记完就算了,缺少议论和抒情,还停留在小学、初中的水平。写议论文则内容空洞,缺少素材,偶有举例也不会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学生缺少情感的真实体验,二是学生阅读量太少,而这种问题是从小学就已经形成并流弊下来的。
3、中心不明确,结构混乱。学困生们在下笔之前缺少应有的思考和对全局的掌控,往往绞尽脑汁,像挤牙膏一样能挤多少是多少,勉强凑够字数就行,哪管什么中心。在这种心态和习惯下写出的文章,自然就混乱不堪了。
4、病句、错别字现象较多,缺少良好的语言习惯和语言感受力。高考作文最忌华而不实,而学困生的作文则是太缺少文采。
二、提高学困生写作水平的策略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提倡自主拟题,多写自由作文”,“养成多写多改、相互交流的习惯,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审读、反思,主动吸纳、辩证分析他人的意见。乐于展示和评价各自的写作成果”,“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据此,笔者制定并实施了以下策略:
1、培养兴趣,激发写作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大教育家孔子也说“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没有写作兴趣,不愿写,何谈阅读,何谈写法上的指导。而学困生本身就极其缺乏学习兴趣,因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就成了我的第一要务。为了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写作,我从他们的心理角度出发,力求活泼、生动、有趣。因此,我在班里不定期地开展各项活动,如演讲比赛、诗朗诵比赛、辩论会等。
2、大力提倡阅读。
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缺少阅读的积淀,肚里空空,写出来的文章也必然是生搬硬凑,东拉西扯。学困生在阅读方面尤其薄弱,他们在小学时就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因此,老师必须动用多种手段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⑴充分利用学校学生阅览室资源,每周带领学生到那里上1—2节阅读课。学生通过读最新的报刊、杂志等来开拓眼界,与时俱进。
⑵鼓励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借书,并列出一些好的书目供学生参考。
⑶对于一些有更高要求或者说学校图书馆无法满足自己阅读需求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推荐一些适合他们且深入浅出的书籍,集体上网购买,这样班里无形中就形成了一个小型的书库。相较于枯燥的学习,阅读显然成了学困生的最爱,当然,阅读也在无形中提升了他们的境界,并反过来作用于学习。
3、强调积累。
荀子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叶圣陶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写道,“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累”,“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可见,从古至今,大教育家们都极力肯定积累的重要性。因此,为了使阅读不成为学生脑中的过眼云烟,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以下积累任务:
⑴每人准备一个摘抄本,将看到的名言警句、优美语段、好的素材等记录下来。茅盾对此也曾说过:“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长此以往,这将成为学生手中的一本素材库,闲暇之余经常翻看,慢慢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鉴于学困生缺少自觉性,因此我不定期地检查,将其变成一个固定的作业。
⑵加强课内古诗文背诵。很多古诗文中的句子不仅生动优美,而且蕴含着哲思,如果将其引用到文中,不仅可以作为道理论据支撑论点,同时也为文章增加了文化的厚重感,可谓一举两得。因此,我在班里设置背诵小组,采用组长检查,老师抽查的形式,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做到熟背并能活背活用。
⑶积累并灵活运用课内素材。其实,我们的语文课本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素材库。从先秦圣哲到屈原、司马迁,再到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等,每一个文化名人的背后都有着一段段动人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如果能将这些积累并运用的话,也将成为学生们的一笔宝贵财富。
⑷坚持每天课前三分钟演讲。演讲题材不限,可以是名篇佳作、新闻热点、励志故事,也可以是文化历史名人故事、天文地理科技。并要求板书上关键词、句,使听讲的学生能有更直观的了解。总之,在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的同时,老师也给予正确的导向和意见。
⑸此外,在课堂上,老师也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当下的热点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从大的方面陶冶了学生的情感,从小的方面也使学生作文中的素材不再老生常谈,能够与时俱进。
4、鼓励练笔。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眼睛一刻都离不开书本的阅读,这还不能算是真正的阅读。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能感知任何东西,那么他实质上就是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正因为如此,这种阅读才不能称为有理解的阅读。”由此可知,阅读催发思考,而思考流注于笔端,就形成了文字。读和写是分不开的。因此,我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把自己的所思所得写出来,使阅读和写作得以有效结合。
以上就是笔者近年来在写作教学中如何提高学困生写作水平的一些尝试和探究。事实证明,这些方法在具体实施操作过程中还是极为实用、有效的。当然,作文水平的提高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是需要厚积薄发的。目前的一些策略只是将学困生引上写作上的一条正确轨道,是基础,未来需要努力的地方还很多,笔者也期待能有更多的语文教师将更好的方法和研究与大家共享。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