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家顺
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省 永州市 425100
摘要:本文研究分析的内容主要是就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团队建设研究展开的,从体育教学团队的概述、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团队的情况分析以及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团队的建设对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为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逻辑推理法,首先将体育教学团队的概念、特征等梳理清楚,其次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针对现状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团队;团队建设
教育事业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根本事业,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着非比寻常的重大意义。教育事业的质量保障来自于教师团队的质量保障,以教学团队的形式教育教学可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和效能,这是来自于发达国家的有效经验。要想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实现教师团队的科学建设和稳定发展,就要善于分析现阶段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自我反思以及向前人智慧和经验借鉴,可以更加深入地促进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发展。
一、体育教学团队概述
(一)体育教学团队的概念
在教育界,对于体育教学团队的概念问题,不同学者存在不同的看法。部分学者认为,体育教学团队是由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的,他们通过团结协作、共同进步来实现他们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体育教学团队是体育教师们以共同的兴趣和目标聚集起来,通过交流教学经验、开展教学研讨以及开发教学资源等的教学活动来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部或者教研室。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体育教学团队是以带头人为核心,广纳知识技能互补的教师组成的教师群体。他们的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他们团结协作、共同承担责任。近年来有一部分学者提出不同观点,他们认为教学团队是由专项能力互补,且教龄梯次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们组成的群体。他们通过团结协作、积极配合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育质量[1]。
但是以上几种概念,皆是基于国外学者提出的团队理论提出的。由此可见,国内学者提出的体育教学团队的概念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在表述上略有差异。所以笔者认为,体育教学团队的概念可以这样定义:体育教学团队是由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体育专项技能互补和梯队结构完整的、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体育老师组成。
(二)体育教学团队的特征
国内学者们关于体育教学团队的特征总结也是基于国外学者对于团队特征的总结开始的,团队的基本特征主要是体现在:实现集体目标、积极团结协作、共同的责任、互补的技能以及核心的团队精神中。笔者在此对国内学者总结的体育教学团队的特征进行说明,主要包括三套特征总结。
第一套特征总结认为体育教学团队的特征有:1.统一明确的团队目标;3.优势互补的团队成员;3.勇于创新的团队精神;4.友好团结的团队氛围。第二套特征总结认为体育教学团队的特征有:1.相同的目标;2.可以实现知识技能互补;3.分工协作能力较强;4.友善的沟通环境和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2]。这两套特征总结分别将分工协作和团队精神总结为教学团队的特征,笔者认为第三套特征总结是综合了前两套特征的精华部分,并且提出了新的观点,相比之下更为全面、更能突出体现体育教学团队的特征。
第三套特征总结认为,体育教学团队的特征除同质性、稳定性、协作性以及明确的目标外还具有技能的多样性、专业性,以及开放性和可选择性。技能的多样性体现在教学团队的成员能够达到一专多能,除此之外各项技能都具有专业性,多样化的专业技能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开放性和可选择性主要体现在,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两个方面[3]。
二、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研究
笔者经过调查和查阅大量资料后研究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高职体育教学团队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团队内部的团结协作意识不强。
2.在多人协作的过程中缺少相关规范,导致团结协作的过程不够严谨。
3.团结协作的过程中缺少一位得到团队成员肯定的带头人进行领导。
4.团队的凝聚力不够强。
5.教学团队对于教学科研的重视力度不够,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行政管理方面。
总的来说,笔者认为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于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团队的建设发展还不够成熟,以及体育专业人才的缺乏。现阶段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师资力量可谓是参差不齐,不同院校的体育教学团队水平也相差甚远,多数院校的体育教学团队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只是徒有虚名、空有表象[4]。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团队建设的对策研究
1.首先应当建立与体育教学团队相关的规章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保证体育教学团队的有机结合与有序运行,必须制定相关的团队发展政策和规章制度。这是受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部门的学缘结构和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自身的特点两方面原因的影响,再加上学习环境、知识构成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同质性,导致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老师中很容易出现“拉帮结派”“搞小圈子”等现象。并且这种“小团体”“小圈子”对老师们开展工作、进行教学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除此之外,部分体育老师的专业素养较低,在教学与科研中碌碌无为,保持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很容易引起其他老师有样学样、随波逐流。
这样一来,体育教学团队的创新能力以及活力就大大降低了。
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团队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所以应当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发展战略来对团队的老师们加以约束,有效避免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可以制定一系列激励政策来激发老师们对工作的热情,通过对老师们的职称评聘、科研立项、外出培训、年度绩效等方面进行考核来给予一些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例如津贴奖金、奖章奖状等。这样就可以通过激励机制来保证体育教学团队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充分方法会团队成员的智慧和创造力,促进团队凝聚力的形成,使体育教学团队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2.严谨认真地推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团队带头人。
团队带头人对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团队的建设有着较大的影响作用,所以为团队选择一个水平高、能力强的带头人是建设高水平体育教学团队的第一步。带头人是团队发展前进的引导者、是团队发展建设的组织者、是团队团结凝聚的建设者,带头人作为整个团队的主心骨,他的学术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对团队的兴衰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说团队带头人的选举必须是符合以下几点的:
(1)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高深的学术造诣,能够把握住整个团队发展前进的大方向,具有为众人所敬服的高尚品德和治学精神;
(2)对体育教学工作抱有极大的热情,具有丰富的从教经验、熟练的教学技巧以及较多的教学成果;
(3)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能够将团队中的所有成员都紧密团结在一起,作为团队成员所拥戴的主心骨,为团队成员营造轻松愉悦的工作氛围。
除此之外,还应当着重培养下一任带头人,做好带头人梯队的建设。带头人梯队的建设应当呈年龄梯次,尽量做到5年内在青年教师中培养出至少两名后备带头人。
3.合理配置团队成员,科学设置教师梯队。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团队的人员配置应当是从两个角度进行考虑,一方面是要挑选有能力的高水平带头人,另一方面就是要合理配置团队中的成员。带头人对于团队的重要性在上文中笔者就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他是团队的主心骨,能够把握团队发展前进的方向、凝聚团队成员、组织开展各项具体工作,选举优秀的带头人是建设好团队的第一步。除此之外,团队中其他成员的配置也是应当予以重视的。首先由于团队成员在学历、年龄、性别、职称、研究方向以及从教时间等方面的差异,一定会导致团队成员在教学经验、教学技能以及教研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学团队应当形成以中年骨干教师为主、青年教师为辅的团队结构。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实现传、帮、带,即中年教师传授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中年教师帮助青年教师开展工作、中年教师带领青年教师进行学习。同时这样的安排还可以发挥青年教师的自身优势,即中、高难度教学动作能够进行规范演示教学。这样一来,团队内部成员互帮互助、取长补短,才能促进教学团队内部的团结协作,进而推动教学团队内部成员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4.营造团结合作氛围,建立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即为团队成员共同想要完成的目标,或期盼实现的景象。建立共同愿景能够使团队的成员感受到他们是一个整体,使团队的成员自愿作为组织的一份子开展格子的工作,并最终将个人的工作成果汇聚成集体的工作成果。而营造团结合作的氛围则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团队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信任,不搞“小团体”“小圈子”,真诚对待每一位团队成员;
2.年轻教师应当尊敬年长的教师,向他们虚心请教、虚心学习,年长的教师面对年轻教师的请教应当不吝赐教,不拿架子,耐心帮助和指导;
3.团队成员之间应当积极互动、积极交流,针对一些较为专业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5.通过评价机制的建立完善相关教学评价方法。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团队的工作成果最直接的也是最有发言权的见证人就是学生,所以学生对教学成果的评价值最能反映真实情况的。由此看来,教学团队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主的评教机制,评教机制应当是集学校评价、学生评价以及团队内部评价为一体的。这样就能从多个角度全面的反映出教学团队工作成果的情况,而来自多方的评价也可以给出较为公正客观的意见。评价机制有利于教学团队工作的开展和问题的改进,能够促进教学团队的发展进步。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团队的建设不仅有利于体育教学质量和体育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而且对于推进体育课程的改革建设也具有重大的意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发展应当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目标,建立问题解决型教学团队,并且随着团队的发展将问题解决型逐渐转化为多功能型。合理安排教学团队的结构问题,推选具有较高专业能力和领导能力的人作为团队的负责人,根据专项技能掌握情况和教龄情况等因素合理安排教师梯队,并且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辅助。
参考文献:
[1]迟善娇.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科研能力困境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9,4002:128-133.
[2]王军萍.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团队建设研究——以安徽省高职院校为例[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1:31-33.
[3]陈志杰.基于“诊改”视角下高职院校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对策研究——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例[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701:13-16.
[4]刘永科,樊艳,张娅.“能力本位”理念下的高职体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7,09: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