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微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20期   作者:邹晓川
[导读]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不断渗透
        邹晓川
        烟台开发区第五初级中学 山东省烟台市 264006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不断渗透,如何充分发挥出道德与法治课在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重要作用成了当前教师需要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为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将视野放在情感教育等新教学手段的应用上。本文以情感教育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结合初中阶段学生自身的生理及心理特点,从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中实现情感教育渗透的必要性出发,论述了当前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情感教育渗透的应用策略,希望能够优化现阶段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水平的同时,引导初中的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情感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学渗透
        引言
        十九大召开后,道德与法治被摆在了重要的地位和高度。特别是初中开设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其内容在不断更新、丰富,教学要求也变得更高。对此,教师需要积极转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活力,引导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以有限的课堂时间获得最优教学效果,夯实学生道德与法治知识,建立起高效课堂。
        1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中,通常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客观问题。对于初中道德与法制课来说,其知识通常较为抽象,这对于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学生容易出现厌学的心理,或者是由于其他课程的学习紧张而没有时间进行该门课程的学习。由于初中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其面临着中考,而对于道德与法制课程来说,其所占分值较低或根本不是考试的科目,因此,部分初中生对道德与法制课程学习缺乏重视。同时,部分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教师并不是本专业的教师,对于教学模式的选择通常是生搬硬套,教师的课程教学仅依据教材,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此外,即使学校具备专业的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师,则可能由于教师所教授的班级过多,课程教学压力较大,缺乏足够的时间来准备课程教案。二是主观问题。学生对于道德与法制课程学习缺乏积极性,并对于这门课的意义理解不深,对该门学科缺乏认同感。
        2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实现情感教育渗透的必要性
        2.1有利于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核心价值培育的关键时间,再加上“拜金主义”等负面思潮的冲击,对于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将情感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中能够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环境。通过正面的情感导向拓展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相关内容的知识面,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知水平。让学生能够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环境中主动对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进行探究,建立思辨的眼光来审视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全面系统地发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活动对于初中学生的培育作用,引导学生做一个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与此同时,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还能够引导学生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所习得的相关知识进行主动探究,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同时,提升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2.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教师采取情感教育感染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增强学生对于“拜金主义”等负面思潮的抵御能力,在面对社会现象时能够客观地判断这些现象的合理性,让学生学会感悟人生并珍爱生命,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昂扬向上的姿态应对未来的压力。

与此同时,由于大数据信息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抖音”以及“快手”等直播平台成了该阶段学生的心头好,通过实施情感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道德与法治的实质性内容,正确地辨别直播平台推送视频的合理性,有选择性观看内容,真正让道德与法治课在实际生活中促进学生人格的塑造。
        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优化措施
        3.1翻转课堂应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来调整教学的语言和情绪,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与学生进行互动。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并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3.2利用互联网创设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课堂氛围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紧密相关。所以教师要积极去解决问题,改变自己毫无新意的教学模式,将一些新的元素加入课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时,这节课涉及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守望精神家园”,另一部分是“建设美丽中国”,那么在学习第一课时,教师可以采取播放一些优秀的有关国家文化的纪录片,让学生在纪录片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课后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我国的文化遗产,下次课再交流讨论。在学习第二课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有关环境污染、资源短缺视频,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国家依旧面临着很多挑战,让他们积极讨论“身为学生我们能做些什么?能为建设美丽中国做点什么?”在课堂氛围到达一个高潮时,学生胸中浓烈的爱国之情就会被激发起来,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中。
        3.3利用互联网建设翻转课堂,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与广泛应用,给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带来了活力和生机,同时也为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便利条件。将互联网作为重要依托建设翻转课堂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综合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学习与探索空间。为了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深刻印象,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指导教师首先需要根据课程目标与中心内容设计微课视频,并要求学生课前自主观看,考验并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而教师在教学指导当中,也要尽可能减少对学生的干预,挖掘学生自学潜能。例如: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为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教师要先精心制作微课视频,除了包括教材当中的重难点之外,还可以从网络上下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视频补充到微课资源当中,拓展学生的视野。当然,教师也可以提取新闻联播当中的有关新闻事件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增加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丰富性。这些资源有着很高的辅助价值,并且具备声情并茂的特征,能够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为详细的认识,为翻转课堂建设提供巨大活力。
        结语
        总之,在初中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还能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也应充分认识到自身责任的重要性,了解课堂学习对学生今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不断创新模式,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利用分组讨论或翻转课堂的方式,来提升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杨素英.新课改下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方法探究[J].内蒙古教育,2017(04).
        [2]杨艳.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法[J].才智,2018(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