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思斯
浙江省杭州采荷中学教育集团 310000
摘要
疫情爆发的猝不及防,为了广大学生仍然能在家安心学习,教育部及时地提出了“停学不停课”的概念。依托“互联网+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教师把教学主阵地从传统线下教学,搬到了线上。线上教学较之线下教学有不受时空限制,素材丰富,信息收集及时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互动性较差,学生注意力容易涣散,学习动机降低等问题。因此如何能够调动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在线上教学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笔者结合自己网课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相应使用的策略,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提升中学生学习内在动机。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攻心而上,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目的观;分层教学,鼓励学生努力一把就可以做到;寓教于乐,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关键词:线上教学、中学生、内在动机、英语教学
一、引言
线上教学较之线下教学,中学生整日面对的是冷冰冰的平板电脑和手机而不是温暖的同伴和老师。中学生心智发展还未成熟,他们会比在线下课堂更容易出现注意力涣散甚至出现做与上课无关事情的情况。其实质是学生缺乏可持续激励自己学习的内在动机。动机理论是William和Burden(2000)[5]以认知和结构框架为基础提出的定义。内在动机,指的是学生因为完成任务本身,带给自己满足感和成就感,而持续投入保持学习的过程。因此如果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学生就可以突破线上教学的局限,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
笔者就如何提升学生的内在动机,在实践中探索了三个比较有效的举措,分别是攻心而上,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目的观;分层教学,鼓励学生努力一把就可以做到;寓教于乐,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二、实践举措
(一)攻心而上,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目的观
在线上教学期间,有部分学生呈现出很迷惘的状态,失去前进动力。深究原因现在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观不明晰,导致学习状态很迷惘也很被动。学习目的观是用来回答“为什么学习”的问题,受传承性的集体无意识的影响,学生容易产生了学习目的的认知偏差,失去了对学习的乐趣。而积极的学习目的观一定是指向未来的教育,是引导一代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2]。因此要提升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要先从源头解决,也就是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并且指向未来的学习目的观。
(二)分层教学,鼓励学生相信努力一把就可以做到
线上教学学生层次有很大差异,如果以同样的任务布置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就可能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而部分学生完成任务后无所事事。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4],即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另外还有克拉申提出的“i+1”模式,即“i”代表学习者目前的语言知识水平,“1”表示学习者目前语言知识转态与下一阶段的差距[3]。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要略高于学生现阶段能力,当他们完成有难度的任务之后,产生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可以激发他们参与之后任务的学习内在动机。
以前的分层教学更多体现的是在语言产出环节,学生根据自己水平可以选择难易不一样的活动输出语言。但是在教学环节,教师还是以一样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如果内容难度超越最近发展区或者已经远不止“1”的难度,他们就会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出现习得性无助的情况。因此对于教学内容掌握程度要求也应该进行分层。
(三)寓教于乐,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在线上教学中最大的痛点是无法得知学生是否认真听讲,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理想。笔者在之后实践过程中,摸索了两条有意思的措施。
1.设置通关秘语
通关秘语设置想法来源于小朋友挖沙寻宝的游戏。在孩子挖沙过程中,如果挖到一个小玩具、小贝壳,他们就很开心。通关秘语也是一个道理,在老师上课过程中,以游戏的形式,在课堂中不固定的一个时间点,老师发布通关秘语,下课5分钟内要求孩子提交,准时提交的同学可以累积课堂得分1分。通关秘语设置的目的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课堂专注度,另一方面,通过改变通关秘语内容,也可以达到帮助学生再次巩固课堂重难点、明确所需要完成任务等。通关秘语分为两类,一类是课堂中的通关秘语,一类是作业讲解微课中的通关秘语。通关秘语内容设置,可以根据教师需求改变。
2.音乐点歌台
线上教学每次上课前都会有较长签到时间。因为部分同学还未及时签到,所以不适合进行集体信息反馈。而5分钟空置,已签到的同学就会无所事事。后来经过笔者多次网课探索,结合奖励机制将课前5分钟作为音乐点歌台,播放英文歌曲,一方面可以作为学生磨耳朵材料,另一方面在欣赏音乐时能激发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绪中学习,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机。
三、反思
提升学生的内在动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教师要构建一个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明确教师的角色更多是引导者和帮助者,从而可以使得师生有个平等交流的平台以及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以这样的学习氛围为前提,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引导,参与教师设计的活动。
以上就是笔者对于如何提升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一些思考,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各位同僚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李琳琳,浅谈中学外语学习内在动机的激发策略[J].时代教育,2009(8):64.
[2]李莉,付晓秋,为什么学习:基于学习目的观认知偏差的教育[J].教育导刊,2014(9):6-8.
[3]Krashen, S.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Pergamon Press,1981.
[4]Vogotsky, L.S. Mind in society[M].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5] William,M.&Burden,R.L.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M]. 北京:外国语教
学和研究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