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刍议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平衡思维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20期   作者:薛莲
[导读]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平衡思维至关重要
        薛莲
        大连南金实验学校
        摘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平衡思维至关重要。具体该如何帮助学生培养这一重要思维方式,关键要在教学的各环节进行平衡思维的有效渗透。具体来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生活现象引入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平衡意识;然后在延伸课堂知识环节,教师也要有效引导,以培养学生的平衡思维;最后在实验教学方面,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做相关的实验探究,以强化学生的平衡思维。
        关键词:初中化学;平衡思维;培养
        客观世界里存在着很多化学领域中相互平衡的现象,如人体中的酸碱平衡、人体的电解质紊乱、可乐晃动后产生大量泡沫以及用熟石灰粉刷墙壁等,这些相互平衡的化学现象启发我们以平衡思维来观察和分析生活现象,从而更容易理解各种化学现象的成因及演变进程。这一思维方式对我们进行化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哲思启示。对于可塑性极强的初中生,对其进行一些良好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的传导,将不仅对其当前的学习进步有利,更对其往后的学科创新探索提供良好的思维方式指导。
        一、生活进入课堂,培养平衡意识
        培养学生的平衡思维,要在教学的各环节来开展实施。教学的初始环节,就是课堂上进行知识的传授,并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因此,平衡思维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融入,首先就要在课堂上知识的传授阶段切实进行的。
        鉴于化学是一门来自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的学科,生活现象和生活元素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引入,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来理解化学知识。而生活中又存在着诸多化学平衡的现象,将相关的生活现象引入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化学平衡现象的认知、理解和感悟,从而帮助学生培养平衡意识。因此教师要在讲解化学知识的时候,适时有效地将平衡思维融入其中,以逐渐自然地养成进行平衡思维的意识。
        例如: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就注重引导学生讨论在生活中所发现的有趣科学现象,尤其是跟化学有关的平衡现象,以期通过将生活元素导入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平衡意识。在一次讲解《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之前,我依旧首先引导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课题探究,以探讨关于生活中的酸碱平衡现象。于是有一小组的学生就提到了酸碱中和的饮食习惯对于人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
        首先这个小组展示了他们关于酸性食物的探讨研究成果:酸性食品并不是带有酸味的食品,而是指经过人体消化和代谢后生成带有酸根的食品,这类食品一般含脂肪、糖类较多、如糖果、淀粉类食品(如大米、白面)等,具体的常见食物酸性有蛋黄、甜点、白糖、金枪鱼、柿子、火腿、牛肉、鸡肉、猪肉、面包、小麦、奶油、巧克力、葱、白米、花生、啤酒、油炸豆腐、章鱼、培根和乳酪等。可见我们日常摄入的大都是酸性食物。
        然后学生指出,人体是要有一定限度的酸性物质的摄入的,不能光摄入酸性食物,摄入过多的酸性物质则会导致人体的酸中毒。同理,碱性物质也不宜摄入过多,从而导致人体的碱中毒。而是要维持人体的酸碱平衡,人体正常的酸碱度平衡应该是弱碱性PH7.45到PH7.5之间。因此,在摄入酸性食物的时候,我们应该同时摄入适量的碱性食物,以达到体内的酸碱中和平衡。
        最后学生列出了一些常见的碱性食物:茶、橄榄、红豆、大豆、青菜、香菇、莴苣、马铃薯、芹菜、香蕉、枇杷以及西瓜等。除此以外,学生还指出,多喝水同样也可以中和人体中的酸性物质。
        学生在对饮食健康中酸碱平衡现象的学习探究过程中,加深了对平衡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了平衡意识。


        二、延伸课堂知识,培养平衡思维
        在教学各环节中,课堂上传授知识之后,就是引导对知识的延伸。培养学生的平衡思维,就要在延伸课堂知识这一环节中有效实施。通常在延伸课堂化学知识这一环节中,平衡思维更能体现其优势:面对一些条件纷繁、错综复杂的化学现象和化学问题,有时我们可以以平衡思维来进行分析、判断和思考,就可以直接切中要害,将问题大致理清,从而实现对复杂问题的简化处理。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延伸时,更多地以平衡思维来分析问题,以让学生明确感受到平衡思维的重要性和妙用,从而促成学生平衡思维的培养。
        例如:在讲《水的净化》这一课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所学知识。在对自来水进行消毒时,人们就经常运用液氯,这就体现着化学的平衡原理:氯气与水发生反应,能够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其中次氯酸含有强氧化性,能够杀灭水中的细菌,从而实现自来水的消毒。其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不过,这不能达到化学平衡,因为次氯酸一经受热或者见光,就很容易分解,从而导致前番生成的次氯酸的量大减,以致于降低消毒的效果。其中体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HCLO=2HCL+O2↑.可见,分解之后生成了氧气和盐酸,这导致原本的反应产物量大减,从而打破了原有的化学平衡。
        于是,人们为保障原有的化学平衡,并维持好给自来水消毒的效果,特意在当初往自来水中加入液氯的同时,再加入少量的液氨。液氨与氯水中的次氯酸发生化学反应:NH3+HCLO=H2O+NH2CL,所生成的NH2CL比次氯酸HCLO要稳定不少,这样一来,次氯酸既满足了前番CL2+H2O=HCL+HCLO的化学平衡,又满足了当前NH3+HCLO=H2O+NH2CL的化学平衡,从而实现了整体上的化学平衡:当次氯酸在消毒杀菌后,水中的次氯酸浓度减少,化学平衡开始从H2O+NH2CL向NH3+HCLO的方向进行,这时候水中开始出现更多的次氯酸;当水中的次氯酸的浓度较高时,则化学平衡再次从NH3+HCLO向H2O+NH2CL的方向进行,继而生成NH2CL,而生成NH2CL不过是一种对次氯酸HCLO的暂时贮存,以避免次氯酸遇光分解而造成的含量损失。这个过程就是化学平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番将知识在现实中的延伸讲解,学生能够对化学平衡的作用和具体体现有一个形象而具体的认识和理解,这对于学生培养平衡思维有积极作用。
        三、引导实验探究,强化平衡思维
        化学来源于生活,诞生于实验探究。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除了吸取化学知识和延伸运用化学知识,学生还要进行化学科学实验探究。因此,为培养学生的平衡思维,教师还要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的平衡思维。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验探究,特别是对于生活中的化学平衡现象的实验探究,并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以平衡思维来进行大胆假设,然后小心求证,以明晰展现平衡思维的重要性和优越性,并深化学生对生活中化学平衡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强化学生的平衡思维。为此,教师就要把握好化学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关于化学平衡的实验探究,来强化学生的平衡思维。
        综上所述,平衡思维在强化学生化学观念和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化学学习和探索有深远的积极影响。做好对学生化学平衡思维的培养工作,关键要在教学各环节中循序渐进地推进实施,良好思维的养成非一日之功,而是要在长期中逐渐养成的,这就离不开教师的循循善诱。总之对于化学这类需要科学探究和创新思维的学科,教师不仅要做好知识的传授,更要有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争取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丛鹏云. 探究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思维的策略[C].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0年教育创新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0.
        [2]贾毅辉.浅析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思维培养[J].中国新通信,2020,22(05)
        [3]韩莲.如何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