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岩民
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学
周五第二节课,听了学科组赵红老师的一节课八上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感受颇深。赵老师的整个课堂设计思路清晰,教学设计各环节环环相扣,可以说体现了赵老师对教学的一些思考。
首先,本节课出示的教学目标明确,可量化评价,可操作性强。赵老师整个教学环节包括问题的设计都围绕“学习目标”的达成这一最终教学目标来考虑,针对性特别强。作为教师,设计教学目标的首先要明确学习行为主体须是学习者,而不能是教师。在这个意义上,诸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样的目标表述是不恰当的。因为,它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可以说“写在前头,忘在脑后”,是不少教师对待教学目标态度的现实写照。实际上,教学目标不仅制约着教学活动总的走向,也决定着教学的具体步骤、方法和组织形式。
其次,这节课赵老师注重“史料”的运用,避免了只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阐述。正如选材对于成就美味相当关键一样,选择好史料对于成就一堂好的历史课非常关键。唐纳德.汤普森等学者认为:“教师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筛选和精简资料,对资料进行相当专业的评判,以便适用于学生,使他们能对资料进行充分的考虑,并在提出他们的想法时有效的运用资料。”史料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等作用,又有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发展的作用。
一节好课是教师素养和教学机智的完美体现,是师生心灵琴瑟的和谐共鸣。而好课的生成需要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积淀。那么,什么样的一节课才是所谓的“好课”呢?近年来,各路专家众说纷纭,真是八仙过海各尽所能,令人眼花缭乱的“模式”也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在不断的学习和思考中,我也曾对此困惑不已。纵观诸多“模式模式”,可以发现有众多的共性,诸如“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创设情景”、“问题引领”等等。好课有没有所谓的标准?好课的标准到底不是唯一的?老师讲的少的课是好课,讲的多的是不是好课?学生练的多的是好课,练的少的是不是好课?课堂提问多的是好课,提问少的是不是好课?有讨论的课是好课,没有讨论的课是不是好课?我想没有简单的答案可供我们参考。但课堂教学的确是可以评价的。既然可以评价,就一定有标准。我想,也许评价标准更应当是原则性的,而不必过于具体、细化和量化。
可以说,在当前的教学领域,没有哪一种“模式”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一种教学模式的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特殊的客观存在。如果离开了它所赖以生存的土壤,拿来生搬硬套就必然做成夹生饭,令人难以下咽。远的不说,且说离我们最近的“杜郎口教学模式”,全国各地学校蜂拥而至(据说最多的时候,每天到该校学习的达到千人以上)。疯狂膜拜之余,纷纷效仿,大刀阔斧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学生相对而坐,教室周边墙上布满黑板,课堂变成超市……学生进进出出,你方演罢我登场,好不热闹。一堂课结束,不知道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反正是听课的教师一脸困惑。很多老师(当然也包括我)在教改的过程中忙的不亦乐乎,课堂看起来行云流水,热热闹闹,其实仅仅局限于表面现象,而失去了对课堂教学的本质真正把控。
一堂课下来,学生基础知识有没有掌握?学习技能有没有得到锻炼提高?学科素养有没有提升?好像这一切都变得不再重要。更有一些老师在“模仿”的过程中丢掉了自己几十年独到的课堂教学风格,进而“邯郸学步”,不知所措。
写到这里,作为历史教师的我想到前几年曾风靡大江南北的北京海淀区历史教师进修学校的袁腾飞老师。他以幽默犀利的灵活多变的授课语言向学生们传授历史知识,被某些大陆网友奉为“史上最牛的历史老师”。袁老师上课的视频我看过不少,整个的课堂就是他一人在唱主角,令人赏心悦目。袁老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其实,那些视频有特定的适应环境,它们只是为了帮助高三学生在短时间里掌握大量的知识而拍摄的。要在短短几节课里涵盖高中三年的知识,只能靠讲。可光讲也不行,学生要犯困的。那就必须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有一个兴奋点,所以穿插着会抖一些‘包袱’。平时在课堂上,我可不是这样一讲到底。我会为学生提供史料,采取讨论、质疑、角色扮演等多种方法。”想想也是,不同的学科应有其独特的课堂教学要求。如果数学课上,老师讲得再精彩,不给学生做题练习的机会,学生也很难掌握数学学习技能;历史课上教师只是提出浅显的问题让学生对照课本把知识点一一标注,学生回答问题也只能是“照本宣科”,历史思维能力很难得以培养。不同的学科就应该有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而不可能“一种模式”贯彻始终,成为教学改革的不变准则。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院长聂海清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就粗不宜细。一堂课是不是好课,应从教与学两方面来看。好课的标准,即教师的教“善于启发”,学生的学“主动用心”。课堂体现出“善于启发”、“主动用心”,就是好课。”对一堂课好坏的评价,不应该看其是否遵循了什么模式,而关键是“走心”。“走心”一词是网络用语,它的实质在于经心、专心,在于尽心尽意、全心全意。“走心”的教育不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一时兴起,也不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流于形式;它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自然表达,更是雅斯贝尔斯的“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心动才会行动”,教师的课堂教学“走心”,学生的课堂学习才会“入心”,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每个学生是校园的千分之一却是家庭的百分之百,为此,我们必须以百分之百的心态来完成一个家庭百分之百的心愿。想要让教育有成效,在关注课改模式“走新”的同时,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要重视“走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有一天,一个有33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观摩课。课上得很成功,听课的老师都忘了记笔记,听得入了迷。课后,人们问那位历史老师:“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这位历史教师回答:“这堂课我准备了整个一生,可以说,对每堂课我都用一生来准备。但直接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只花15分钟。”应该说好课的标准不是唯一的。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自己对于好课的“标准”,但“好课是有共性的”。实话实说,我们所上的课也不一定都是成功的,但不尽人意的课堂往往更值得我们不断反思、回味,使我们在失败中思索前进,不断提升自我,为下一节能上一节“好课”而努力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