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现象”寻其“本源” ——开展“语文主题学习”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20期   作者:杨立华
[导读] 无绪、无形;有绪、有形。
        杨立华
        吉林省永吉县第十中学   
        无绪、无形;有绪、有形。两个月来我们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构建过程。从茫然无措摸索前行到现在初步展示、初具雏形,可以说大家都在进行着思考、摸索和蜕变。我们的课堂与理想中的课堂越来越“形似”了,可是在“形似”的背后我们距离真正的“神韵”还有多远?随着研究的深入,我越来越想关注一节课背后的细节,越来越迫切的想要透过“现象”去追寻“本源”。
        实现“主题阅读”我们最应该做什么?这是我一直以来的困惑。
        曾经我认为,实现“主题阅读”最不可缺少的是“语文阅读丛书”。但现在我觉得丛书只是辅助的手段,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转变:
        转变一:让备课脱离小格局,从大处入手。
        在我们现阶段的主题阅读课上,基本上实现了:整合课内资源,精选课外篇目,确定主题,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实现“一课一得”这样的目的。但是,在主题的选择上
        ,更多的是根据教师的个人意愿来确立的,缺少循序渐进的系统性。《新课程标准》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我们的教学应该体现出这种层次性。所以主题阅读学习的开展,就要克服随意性,呈现层次性和系统性。我们要结合新课标,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根据各学段的知识能力特点来确定恰当合适的主题。这就要求我们的备课要发挥全体语文老师的智慧和力量,脱离“一课”、“一单元”“一册书”的小格局,从大处入手,拟定出体现知识层次性和系统性的单元主题,避免知识简单化和主题重复化,这是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
        转变二:让独立阅读成为一种常态,从根基入手。
        从跟进课的效果来看,通过“主题学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带动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可如果学生的阅读量仅仅停留在拓展阅读的这几篇文章上,势必还是不够的。
        “主题阅读”应该是根植在“阅读”基础上的。因为潜心阅读,才是阅读教学的真谛。我们应该为学生进行独立广泛的阅读提供时间,只有在广泛阅读中才能形成个性认识、产生个性思考。

量变才能引发质变,没有一定的阅读积累,根本无法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我们必须沉下心来,也让学生沉下心来,静静地读点东西。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需要一段时间的养成,需要大氛围的影响,也需要有效的阅读方法的带动。如果每一周都有固定的阅读课,如果每一天都有固定的校内阅读时间,那么学生喧嚣浮躁的心会渐渐沉浸在书香中。所以,一定要通过学生课上读,带动学生在校读,吸引学生回家继续读,让阅读成为一种常态,这样才是从根源上开始主题阅读。一位哲人说“一个人走进学校并不意味着受教育,当一个人面对一本书沉醉不已的时候,教育才刚刚开始。”所以,改变思想、激励阅读,将阅读变为常态是我们的任务。
        转变三:让师生交流成为一种习惯,从共读入手。
        有人认为进行“主题阅读”,只要有了“主题阅读丛书”就万事大吉了。这其实是不对的。“语文主题丛书”并不是我们唯一的抓手。我们的阅读想要有深度和广度仅仅凭借“语文主题阅读丛书”是不够的,要跳出这个圈子的束缚,更全面的看待学生的阅读,更广泛的为学生选择、推荐优秀的读物。这就要求我们要先走进阅读的世界中,才能以“教练”的身份教会我们的学生如何在书海里遨游。著名特级教师王军晶老师强调和孩子“聊书”,“聊”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交流”有效指导的过程。如果我们腹笥枯竭,如何能和学生交流心得?如何能对学生有所引领?
        “主题阅读”的开展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大“幸事”。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更大的“幸事”,因为我们需要比学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读得更多,理解得更透!这就需要我们逼迫着自己进行更大的提升。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仰首是诗,俯首是歌,纵横驰骋于文字世界,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而这一切都是需要靠阅读来实现的。王校长曾说过:“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最大的正事。”我们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应该先从读书开始。而且,如果说阅读是“一条龙”,那么教师的引领就是点睛之笔。任何一节成功的“主题阅读”课都离不开教师的教育深度。没有深层次的认识,就无法进行深入的点拨和引领。一节精讲课,讲什么?怎么讲?拓展什么?如何拓展?这些都需要教师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可以说教师学识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优劣。
        所以,海量阅读,提升自我,以深度引领深度是我们的任务。
        学习、模仿、思考、提升。“一颗蛋从外部打破至多是一盘菜;从内部啄破,诞生的却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们进行主题阅读也是如此,不扎根自己的课堂教学,一味追赶别人的脚步,只能是邯郸学步,永远都没有自我。我们要从“形似”中走出来,追求意蕴和内涵,把握住“现象”背后的“本源”走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