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自主高效 ——以高二选修5“有机合成”为例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20期   作者:杨嘉健
[导读] 以“有机合成”为例,尝试以“先学后教”模式让学生理解并运用“逆推法”完成有机合成路线设计的教育实践,
        杨嘉健  
        广东省佛山市实验中学  528000
        摘要:以“有机合成”为例,尝试以“先学后教”模式让学生理解并运用“逆推法”完成有机合成路线设计的教育实践,并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分析,以期能探讨出能使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共同学习的,符合学生切实需要的经验模式。
关键词:先学后教;有机合成;逆推法;分类观;转化观

        以下是笔者以“有机合成”为例,通过完成“自主复习归纳”、“体验逆合成法”、“体验合成实例”三个环节对“先学后教”模式进行的实践研究。
        
一、教学目标
1、在掌握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反应类型、相互转化的基础上,自主归纳“有机化学官能团的衍变”转化任务,构建分类观、转化观[2];
2、学习“逆推法”的原理并自主应用到设计有机合成路线上;
3、探究合成路线时充分考虑生活、生产的影响,形成“绿色化学”价值观。

二、教学过程
1、环节一、完成“有机化学官能团的衍变”转化任务,促进学生形成分类观、转化观
【活动1】在掌握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反应类型、相互转化的基础上,请完成下列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补充相应的产物及反应条件。
        各官能团之间的衍变是有机合成路线设计的必要基础知识,在本节课前学生已有一定认识,但缺少系统归纳。将转化任务作为课前预习任务布置给学生,并让学生自行讨论。课堂上展示学生成果并与学生一起修改有误的地方,让学生上台修改。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期间可提出质疑,亦可补充完善,边修改,边加深印象,完善转化关系。
        ①各有机物官能团之间的转化
        





图1   有机物质之间的衍变转化图
②自学检测
写出下列有机合成的方程式

                                       
    在完成官能团的衍变转化图时,学生往往只能写出转化中的一种变化,当学生展示时就能引起质疑,比如将乙醛转化成乙酸的变化,可由三种方法,分别为银氨溶液、氢氧化铜悬浊液以及氧气进行氧化完成;此外,在银氨溶液和氢氧化铜悬浊液的氧化过程中,会先生成盐,必须再加一步酸化才能得到羧酸。从该案例中可以看出,学生自学和展示是将个体学习经验转化成集体学习经验的过程,起到了个人带动全体的作用。这种教学不仅帮助学生系统归纳了之前的基础知识,为后面的有机合成路线设计做铺垫,还突出了转化思想,加深印象。
三、教学反思与启示
        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先学后教”模式对学生充分运用基础有机知识是可行且有效的。许多基本的知识前置,由学生解决,课堂的宝贵时间交由学生自主掌握;教师根据学情设计学案,进行知识的深化[3]。整节课就表现为教师“缄默”而学生兴奋的状态。但是,要进行该模式下的课程设计需要教师解决诸如学情分析、知识梯度和教学内容呼应等问题。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反思。
        1、“先学”:设计课程必须切实符合学生的需要
        “先学”指的是让学生先自学,是按照一定的学习目标先展开的自学活动。许多学生会将其与预习混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简明地出示学习目标,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带着思考题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联系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水平,以及打算在课堂中进行深入研究的内容,设置一定的悬念,既能引发学生思考,又不至于“堵高墙”,妄顾学生的实际。最终达到能让学生共同思考,共同参与,共同学习。
        2、“后教”:解放课堂上的“教授者”,将精力放在课堂悬念的设计
        虽然“先学后教”的模式提倡将学生主体的角色发挥到极致,但毕竟学生有自身的局限性,起码并不能由学生设计所有的课堂环节。教师要在课堂上达到与学生互动学习的效果,就要在课堂设计上狠下功夫,而像“先学后教”这样的模式,推进各环节的进展铺开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设置“悬念”。注意问题的梯度,紧密联系知识点提出问题设计练习,比如活动1中的自学检测中的双核加成,既让学生运用到基础的有机化学知识,选择不同的加成试剂如卤素或卤化氢,达到不同的效果时应如何抉择,又为解决后面活动2、活动3中新的问题提供线索,承上启下。实际上,每一个悬念位都是课堂上的高潮位,每一位教师都应全面把握,留意每一级知识点之间的层次分布。此外,笔者认为,教师还应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作出一定的预测,多考虑切入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再实施教学,逐步提高对课堂的真正把控。
        3、针对不同的教学课题进行有效的分拆和整合,莫因“大”失“小”
        “先学后教”的模式优点有许多,在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方面更是效果显著。然而有一些知识,比如选修5第3章第4节有机合成,其地位处于选修5的顶点,是有机合成学习的最终目的,整合性强,那么课堂设计上就不宜大开大合,将知识点全部铺开,可将知识点碎片化,比如分拆成“双键的转化”“化学键的切断”“芳香烃位点引入”“聚合物的合成”等,细化知识点再让学生完成任务,最终将知识点整合回“有机合成”这一主题上去,由点及线到面,完成完整流畅的学习过程。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建构分类观、转化观,且学习过程毫不生硬,对教、学双方都减少负担。笔者在前文的课例正是基于“双键的转化”这一小题目展开。
        今后,笔者将继续在化学教学上实践并探索“先学后教”模式,最终达到课堂的“自主高效”,切实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第2版.
[2] 曾国琼,董军. 促进学生自主建构与发展化学观念的高三化学教学——以“铝及其化合物:高三复习课”为例[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10):22-26.
[3] 洪明,余文森.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理念与实施条件——基于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2011(3):47-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