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
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筒车湾镇五龙小学,陕西 安康 711600
【摘要】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加强识字指导对于奠定学生语文基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基于此,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对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简要分析,并结合识字教学实际探究信息技术的融合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信息化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信息技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基础,是低年级小学语文的重点教学内容。此外,新课标还对小学不同年级的识字量做出了明确要求。基于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探究也不断深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传统识字教学以语言解读、笔画示范为主,在调动学生识字兴趣、提高学生识字质量方面劣势凸显,而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实践探索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
一、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指导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具有多方面的优势。首先,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纠正汉字的发音,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前指导中为学生提供生字的音频资料,要求学生自主听读,在反复训练中纠正发音,重点突破前后鼻音混淆、平卷舌不分等问题,达到正音效果。其次,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感知并理解字形。汉字的构成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同时也相对抽象,低年级学生在书写中常常由于无法理解字形而出现错误。针对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汉字的解析,从字形整体到局部细节,详细解读其构成,同时配合图形辅助字形理解,深化学生对字形的认知,提高认字效果。再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新课标对学生的汉字书写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包括笔顺、间架结构等。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动态书写视频,并配合书写要点讲解,让学生在视听体验中规范对汉字书写的认知,同时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最后,有利于深化字义理解,提高学生的汉字运用能力。汉字的构成方法有象形、指示、会意、转注、假借等,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教师可以结合动态资料为学生系统讲解汉字的含义,促使学生掌握汉字构成的规律,理解汉字形态与字义的关系,从而实现音、形、意的融合,提高识字效果。
二、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融合策略
(一)直观呈现,调动学生识字兴趣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情感认知发展规律设计教学方案,将相对抽象的汉字构成规律和字义解读融入直观的视听课程资源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汉字规律的把握。
例如在《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完成汉字理解。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处世相应的图片,向学生提问“请看这组图片,谁知道图片中的人乘坐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再由教师为学生讲解竹排的含义及形象,引导学生名牌“排”的构成。学生基于对根据对图片的观察,讨论并联想“排”字的构成,初步完成对汉字的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了图文结合,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排”字,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实物形状理解汉字结构,提高汉字识记效果。
(二)微课导学,促进学生自主识字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渗透,微课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成为教师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微课在形式上短小精悍,在内容上充实精炼,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依据。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微课的特点,为学生构建更加有效的导学资源,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例如在学习汉字“青”字的过程中,教师结合偏旁部首,收集汉字,并制作生动有趣的微视频,供学生课下自主观看。在微课导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游戏的形式,将不同的偏旁部首与“青”字搭配组成新的汉字,并根据偏旁部首说明汉字的含义,同时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辨音辨形,提高学生对汉字的有效把握。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微课内容进行自主训练,巩固识字效果。
三、互动教学,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互动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元素。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完善课堂互动模式,并拓宽互动教学范围,提高互动效果,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完成识字任务。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应注重各个教学元素之间的互动交流。
一是教师应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交流调动学生参与汉字认读、运用、书写的积极性,在平等的互动中主动融入多媒体识字氛围,并以逼真的识字情境为纽带,增进师生之间的知识与情感联系。二是教师应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例如在《雪孩子》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组学习,并利用教学设备展示互动任务,引导学生之间结合自身的汉字积累及识字经验,完成互动任务,加强合作沟通,提高识字效果。三是教师应注重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可以利用微课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引导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中阅读文本,完成汉字识记,并初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四是教师应注重课上与课下的衔接。教师在完成课堂交流后,利用网络平台,将课后学习纳入网络学习环境中,引导学生进行在线互动,及时点拨学生识字中出现的问题,实现课后巩固与拓展。
结束语:如今,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深入研究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分析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优势,并思考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策略,从而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课堂识字效率,为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香开.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7(7):97.
[2]曾旭晴.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文教资料,2017(9):56-57.
[3]李阁玲.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融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6(9):167.
[4]任丽娜.小学识字教学思考[J].语文天地,2018(7).
[5]路凡凡.小学自我识字教学的思考[J].语文新世界,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