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1期   作者:江亲华
[导读] 目前,有不少高中生的文学素养水平相对较低

        江亲华
        江西省都昌县第二中学,江西 都昌 332600
         摘要:目前,有不少高中生的文学素养水平相对较低,对诗歌、散文、小说等中外文学精品知之甚少,且缺乏阅读兴趣,同时,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能力相对较差,不能准确赏析作品中的语言等内容。加之课堂教学中功利性倾向问题的出现,阻碍了学生文学素养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应积极探索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以改变教学现状。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文学素养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性知识可作为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素材。在课堂上,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本文详细阐述了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可行性对策,以期为相关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一、注重基础奠定
        在课堂上,教师要以教材为核心,丰富学生的基础文学知识。文学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需要在日常学习中重视对字、词、句等基础文学知识的积累。在课堂上,教师要耐心地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鼓励他们淬炼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俗语、诗词等。同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写景、叙事、修辞等文学写作方法,使他们掌握更多文学“招式”,最终实现文学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氓》这一课时,为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要重视对基础文学知识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先为学生耐心讲解《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解释“赋”有平铺直叙之意,而“比”是指类比、比喻,兴,是指先言他物……当学生掌握了六义基础文学知识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全诗结构进行分析,让他们自主总结六个段落的手法。期间,学生将结合自己已掌握的文学知识,总结出第一、二段以赋的手法追忆了恋爱结婚过程,第三、四、五段以比、兴和抒情的手法表达了感叹,第六自然段以比的手法进行了抒情。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牢牢掌握了赋、比、兴等艺术手法的常识,实现了文学素养的提升。
         二、注重作品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阅读行为的指导,并教会他们一些阅读技巧。学生掌握了相关阅读技巧后,能实现精读,并通过精读吸取更多的文学知识。同时,在课本阅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按照计划展开阅读,从而取得一定的文学知识学习成效。例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为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可针对《红楼梦》中人物关系相对复杂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人物关系表格,直观展示宁府、荣府主要人物。接着,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后讨论本文的情节链。当学生找到本文情节链是林黛玉进贾府一天的行踪后,教师再指导他们按照步步留心、进贾府大门、见贾母等情节细读课文。在阅读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抓住课文语句自主分析人物描写艺术。通过对王熙凤、林黛玉、贾母等人物描写的分析,学生将从中掌握更多人物描写方面的文学常识。


         三、注重写作能力提升
        课堂上,当学生阅读完一篇文学作品后,教师可引导他们写一篇读书笔记,以展示其作品阅读中的文学积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以笔记形式记录阅读中学到的文学知识,再将文学知识运用于日后写作中。另外,教师还可通过日常写作小测验激发学生对文学内容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写作,充分展现自己的文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咬文嚼字》一课时,教师可先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着重分析作者笔下“咬文嚼字”新的含义。当学生真正理解了“咬文嚼字”的含义后,教师可鼓励他们自由讨论“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哪一个说法更好,以表达对用字表达情意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牢牢掌握斟酌文字与准确传达情意之间的关系,积累一些文学知识。课后,教师可为学生布置一个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任选一篇自己的习作,对自己的作品“咬文嚼字”;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收集与准确用字相关的资料,思考如何写出妙语佳句,再于习作修改中展示自己积累的妙语佳句,从而迁移应用文学知识。通过写作训练,学生的文学素养将得到更好的沉淀。
         四、注重精神感悟
        文学素养不仅体现在文学创作和语言上,还体现在思想水平上。好的文学素养有利于端正学生思想,提升他们的人文精神。在课堂上,为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不能将时间和精力仅停留于文章段落知识的解读和教学上,而是要突破以往死记硬背的错误方式,多引导他们学习文章中蕴含的传统文化,领会人文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好自身“领头羊”的作用,利用好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直观展示人文精髓,营造良好的人文气息。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开展情境教学,可深化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感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在引导学生领悟人文精神时,教师要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总结,以实现更好的精神感悟;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他们的课堂主体地位,以提升他们的思想水平,实现文学素养培养目标。
        以教学《热爱生命》一课为例,教师可发挥自身的“领头羊”作用,以PPT形式为学生直观展示几个探究主题:(1)主人公经历了什么生死考验?(2)文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在主题探究中,学生将通过研读课文对人与环境抗争时表现的伟大精神力量和珍视生命的人文精神的描写,主动思考和总结问题答案。在成果汇报中,学生将总结出主人公经历了食物匮乏和地理环境恶劣、野兽出没的生死考验,深入理解主人公身上体现的意志坚强、不畏困难的人文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文学素养自然而然会有所提升。
         五、结语
        文学素养既是一种精神素养,又是一种内在文化底蕴的表现。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时,教师要重视丰富学生的基础文学知识,引导他们阅读文学精品,使其以写作形式展现自身文学素养,进而实现文学的积淀。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拓展他们的阅读思维,促使他们自觉接受文学熏陶,从而提升自我。
         参考文献:
        [1]吴丽莺.高中文学类文本的多层次性结构与教学探索[J].名师在线,2019(26):19-20.
        [2]鲁加静.解读文学类文本培养语文核心素养[J].名师在线,2019(33):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