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1期   作者:何曦
[导读] 我们知道,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必要的

        何曦   
        云南省弥勒市巡检司镇钟山小学,云南  弥勒  652309
        摘要:我们知道,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必要的,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在这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方面是教师的理念没有跟上,没有积极引导学生;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自主性较差,没有主动参与。本文就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进行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实施策略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有效内容,将传统文化融合到其中,并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教学实际情况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应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教学,更重要的是要让教学方略具有针对性,以此让生吸取优良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营养,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此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关于小学语文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概要分析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已经引起了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但小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学生的学习内容不足
        很多时候为单纯的文化知识层面的学习,多以了解“是什么”之类的概念性知识为主,而对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为什么”“怎么样”之类的核心要义、文化意蕴的探究和体悟相对较少,且学习思维层级不高,处于高阶水平的解释、整合、评价等维度不够,学生难以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价值和魅力。
        2.学生的学习形式薄弱
        普遍存在以静态知识的记忆习得、以思想道德的接受学习为主的问题,在学习场域和方式上,大多囿于教科书及课堂,以接受听讲、机械识记、背诵积累为主,较少运用“互联网+”技术打开视野,较少通过开展喜闻乐见、富于体验的生活化学习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知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单一
        评价过于注重显性学习结果,多以知识识记为评价导向,缺少对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合作探究精神等隐性学力的综合评价,维度相对窄化。在形式上,以纸笔测试为主,鲜有基于活动的表现性评价,忽视评价对学习的促进激励作用。在语文学科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语文学习的规律,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活动化学习是优化学习内容和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了解文化内涵,获得情感体验,发展思维品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
        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化学习,依据“立德树人”育人目标,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规律,遴选和确定古诗文、古典名著、民间文学、革命文化题材、民风民俗题材、传统艺术题材等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过教科书学习的融合式活动、拓展性课程的专题化活动及生活化的主题探究活动三大路径,以阅读与思考、搜集与整理、绘制与排演、研究与辩论、走访与调查为基本学习样态,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并有机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和品质,发展核心素养。
         二、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
        (一)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老师要积极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与氛围,也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开阔、形象、轻松的场景让学生去学习传统文化,进而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主要是从空间情境、课堂导语情境、音乐情境、影像等文化情境的创设入手。例如:在教学时,我设计了精彩的导语教学情境,给学生播放喜鹊的叫声,让学生通过倾听猜猜这是哪种鸟的叫声,并通过讲解“喜鹊叫,喜事到”的中国谚语,让学生了解喜鹊身上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在朗诵课文的配乐选择上,采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音乐不失为一种文化的沁润。这样的教学,给学生营造了生动且轻松的氛围,巧妙地将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其中,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丰富教学方式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方式要多样化,例如: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老师不仅要给学生讲解诗句的意思,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在视觉和听觉上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不拘于背诵、默写诗文,让学生演一演、唱一唱,这样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与热情,对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是有促进作用的。
        (三)强调课内外传统文化阅读
        随着新课程理念与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发展,当前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不能满足于对教材内容的讲解,而是应将学生课内的学习、教材的学习与课外的学习、语言应用与实践紧密结合。对课外的学习,要有量的需求,主要包括:书籍报刊的阅读量,写作量和社会活动量等等,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逐渐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老师可开列传统文化的相关书籍让学生去阅读,以此让学生积累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形成一定的文化积淀,从中吸取更多的文化涵养。
        (四)通过实践活动传承
        老师要给学生创建各种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并通过这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给学生构建一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通过活动深入思考,并深刻地感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人格得到健康发展。例如:在学校研学中让学生走出去,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历史名人和遗迹等,还可以访问民间手艺人,了解传统文化,让家乡的传统文化放异彩,弘扬民族精神与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文化实地进行实践体验,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知识,还能促进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节教育的优势科目,因此,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深挖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老师要在此过程中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对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自愿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帮助学生从小就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小文.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小学,2019(11).
        [2]刘敏.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9(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