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英
江西革命老区会昌珠兰示范学校,江西 会昌 342600
摘要: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有效地推动着事物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的身心处于快速成长时期,他们的思维并不完善,思想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约束。但他们善于想象,敢于大胆地想象,这是培养小学生想象力的好机会,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鼓励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创造条件来激发学生想象。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想象力
文学作品的创造离不开作者的想象力,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同样离不开读者的思维想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求小学生的思绪能够随着作品运行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小学生的想象力还有待提高,只有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才能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作品。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能够帮助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进而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利用课堂教学启发,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想象产生于思维的感知,进而发出与之相关的联想。生活经验证明,人会对自己感知过的事物有一个印象,这便是感知的材料。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对学生加以启发,设计问题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活跃思维,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让学生产生想象力。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文时,要对语言文字进行加工,拓展思维,从而提高想象力。如在教学《荷花》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抓住课文中重点描绘景物的句子,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是什么样子?“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又一朵的姿势”,学生可以通过想象来感受荷花的姿态,让学生能够在脑海中想象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并鼓励他们说出来。学生们的想象力不同,众说纷纭,然后教师再结合书本来进行对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们不仅能够学到书本中的知识,想象力也得到提高。因为教材改版,书本中纳入了很多具有想象因素的文章,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把文章中的这些因素发掘出来,让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来想象。
二、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多媒体的应用对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创造力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想象并不是凭空想象,它需要有基础,需要不断刺激与完善,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顺利进入创新世界。众所周知,视觉的刺激远远大于听觉,视听结合,效果会更好,体现了多媒体的优越之处。曾有教育学家说过:人们从听说获得的信息能够记忆的约占25%。如果同时调动听觉和视觉,就能接受信息的65%。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把声音与画面充分结合,这样不仅形成了立体的教学环境,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很多事物都没有接触过,在思维上无法认知不曾见到的事物,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帮助学生对未知的事物进行理解,多媒体能够解释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内容。
三、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拓宽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小学生的认知处于直观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表象能够感兴趣阅读,进而产生由表及里的认识。因此,在低中年级的课文中常常会有插图与文字组成的看图识拼音、看图识字、看图理解文章等,这是编者根据小学生的认知需要,帮助学生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让学生展开想象,让插图动起来。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文字,观察图画,展开想象,想象与动物玩耍的场景,讨论还有哪些“小画家”,他们会画什么图画。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课文的内容,还能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在教学《假如》一诗时,文章的最后一段,“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因为没有说画什么,学生可以开动脑筋进行想象,按照课文的格式来说一段诗词,这样不仅充分提高了课堂上的氛围,学生们的思想会随着这个过程不断走向高潮,在讨论中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对他人的关爱。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加强了学生的语言使用,还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活跃了课堂氛围。
四、利用阅读情感体验,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人的一切灵感来自于内心的体验与思维的想象力。”生活经验表明,想象给予了人们探索未知事物的力量,想象也是一个人勇气的来源。想象是没有界限的,只要敢于大胆想象,人们就会拥有无穷的创造力。在教学有生动情景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再造想象。学习课文的同时,在脑海中想象画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在教学《五彩池》一文时,学生可以根据书中的文字来进行想象,在脑海中想象五彩池的样子,并把五彩池涂上颜色,使其变得光彩照人,学生可以在想象中注入感情,让五彩池变得更加有活力,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文学作品的作者都是以描述性语言进行描写的,其中会留有许多不确定性的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思考对这些空白进行弥补。还有一些故事,学生在读完后并没有得到满足,故事的结局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对各种结局进行推测,学生就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与想象,根据自己的想法写出后续的故事。文字是情感的寄托,作者在写文章时情动而辞发,每个作品都有作者的人生观念与情感寄托,这些作品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平台,学生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想象力的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作品作出不同的理解。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思维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尚处在直观的思维状态,但他们的思维想象不再是没有缘由的空想,在这个阶段对儿童的想象力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才能逐步丰富其思维想象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小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有了创造力与想象力,学生才能在学习中发现乐趣,努力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在这片天空中飞翔。
参考文献:
[1]魏建坡.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34).
[2]陈瑞凤.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