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分层次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1期   作者:王巧梅
[导读]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

        王巧梅
        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体育路中学,湖南  株洲   412000
        摘要: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将就听、说、读、写。初中阶段的语文知识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在阅读理解和写作上面。语文知识的学习靠的就是平时一点一滴的累积,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自然而然就能取得好成绩。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划分层次的方式来进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思路,搭建知识架构,然后层层深入,这样更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层次;初中;语文
        对于很多中学生来说,倘若问问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困惑,回答几乎是出奇一致:现代文阅读太难,写作太难。虽然各不相同的稍有差异的标准答案给他们的语文学习造成了一点困惑,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从来没有哪一个学生能保持在语文成绩第一的宝座上,这个位置总是风水轮流转,有时甚至一个平时中等偏上成绩的学生,在某一次毕业考试中,会突然祖坟冒光,出乎意料取得顶尖成绩。这说明了什么呢?对于文章的阅读也好,作文也好,都必须依靠当天的感觉,感觉来了,笔下如有神助,没有感觉,只能心里求佛了。其实真正学好语文的话,应该是无论处在何种情况,都应该是自己水平的正常发挥。那么,对于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来说,什么才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呢?
        一、结构层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想要学好语文,首先得明白学生具体的困惑是什么。譬如作文,很多学生写作是天马行空,信马由缰,写到哪儿算哪儿,完成规定的字数就万岁了。有时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譬如阅读,学生都是读个大概就行了,提笔就开始凭感觉作答,问他答得怎样,都说应该还可以,可是分数出来,惨不忍睹。为什么?因为心中完全没有文章结构这个概念,不知道一篇文章是有路的,这个路,是平直的康庄大道,还是曲径通幽的羊肠小道,抑或是有山有水的跌但起伏,只有理清了这个路,才会知道文章的用意,体会它的妙处,也才能在自己写作的时候,形成条理清晰的作文思维习惯与科学的行文习惯,用心通过结构来表情达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划分层次
        知道了结构层次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训练呢?我认为在学生刚刚进入初中时即可教授学生对一个小段落进行分层。一篇文章是由每一个段落组成的,倘若将每一个段落的层次理清了,整篇文章就轻而易举了。这个训练与其他的教学目标并不冲突,甚至对其他教学目标的实现还有很大的帮助。譬如人教版的初一第一课就是朱自清的《春》,随便挑出描写春的哪一个段落,都可以让学生明白一个段落的结构。我们选择春花的描写来分析吧。“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得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李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地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首先带领学生读标点符号,特别是句号,因为句号表示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表达。这段共有五句话,一句一句读,可以看出这个段落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描写树花,一层描写野花。

或者可以这样找划分层次的理由:一层描写高处的花,一层描写低处的花;一层描写有果实的花,一层描写没有果实的花。只要学生给出的理由合理,我们都可以给予肯定。再看第一个层次,我们又可以在里面再次分层,前三句是正面描写树花的劲头、颜色、味道,第四句是侧面通过蝴蝶蜜蜂来描写花儿,都写出春花的灿烂丰富生机勃发。
        这样引导学生通过读标点符号来分层后,接着让学生举一反三,给出《春》的其他段落来进行实践。譬如描写春雨的那一段,"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这一段落共六句话,第一句描写雨的时长,第二句描写雨的形状与密度,可是从第三句开始,你仔细读就会发现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春雨了,他是通过树叶和小草来描写春雨,第四句通过灯光,第五句通过人,第六句通过房屋,写出春雨安静宁和孕育希望的特点。这样分析后,就发现这个段落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理由是一层为正面描写,一层为侧面描写。
        这样一段段分析完后,整篇文章的结构层次也出来了,整个三部分,盼春描春赞春。这样的结构安排,符合我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整个文章的安排犹如一首曲子,由轻柔舒缓渐渐进行到高音,感情的抒发虽然没有用上铿锵的词句,激昂的节奏,但是这个感情,犹如搁在清风中浓浓的牛奶,细细品吧,文章的美,尽在其中了。
        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就可以采用问题导向法进行教学,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后,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告诉了我们什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个部分过渡非常自然,你能找到过渡段吗?仔细阅读过渡段,说明童年作者对“三味书屋”,对“百草园”表达出怎样的情感?在分段细读的过程中,教师继续提问,学生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中自主思考、互动讨论,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深入探究。再如在《皇帝的新装》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表演课本剧,即在故事情节的推动下参与到角色表达中来。
        当然老师们也可以选择课外的文章来进行训练,训练中学生甚至可以发现,每一个段落的第一句,都很有意思,不是承上启下,就是单独启下,那么同学们在作文的时候,是否也可以借鉴模仿呢?这个实践,不仅仅是选择一篇文章来分析,更重要的是在作文中,同学们对每一个段落的书写,都应该在心中构思这个段落的结构,如果这样,那么整个文章就非常坚实而紧凑了。
        参考文献:
        [1]任杰.谈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认识[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9,47(23):40-41.
        [2]杨华.浅谈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有效教学[J].考试周刊,2019(56):73-74.
        [2]林妙欣.初中语文的分层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20(98):14-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