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华
重庆市酉阳县实验中学校,重庆 酉阳 409800
【摘要】据调查分析显示,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数学能力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数学能力发展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且能力倾向各有不同。实践证明,在各类数学能力维度中,数与几何的知识应用和延展能力对学生数学能力发展具有较强的预测性。基于此,本文针对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进而实现最佳的数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一新生;初中数学;学习兴趣
一、充分把握开学初期的教学实践
学生翻阅初一课本时,都会感觉有趣、新奇,有迫切学好数学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舍得花时间,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初期即对数学有深刻的印象,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教学具体的学习内容时,多开展实验,让学生参与其中,对课堂产生兴趣。单元总结时,举办讨论会,讨论前先设计问题,,让学生针对问题展开激烈地讨论,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为保持课堂的趣味性、生动性,努力求新、求活
初一年级的数学知识都较为贴进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因此,它充实丰富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学习动机。初一教材还抓住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即情绪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化、感情起伏很大,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自身能力和素质。具体做法是:
(一)真诚的热爱学生,增加感情投入
面对初一的学生,既不能用小学生的眼光看待他们,也不能用成人的标准要求他们,只要发现他们的优点,就要及时给予表扬与肯定,对待他们的缺点,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于顽皮的学生,教师则应加强与他们的感情交流,拉近与他们的关系,亲近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甚至生活上的问题,只有学生接受你把你作为朋友时才能自然的喜欢你所教的学科,甚至还会把你教的这一学科作为自己将来实现的愿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开展多种比赛活动
课余活动具有较强的生动性,对学生具有吸引力,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了创造力,潜能也被挖掘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的优点得到充分的显现,使得学生对该项活动以及其中所含的知识点兴趣大增,努力追求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和激情。与此同时,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要多给学生打气,多给学生鼓励,给学生足够的自信,从而产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一旦学生具备足够的兴趣就要趁热打铁,引导他们上课要认真听讲,消化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点,引导他们学好数学。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言精练、语调变化得当,风趣幽默,板书字体优美,设计合理,充分激发学生对所教学科的情感。
三、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首先,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数学也要阅读,要在阅读前提供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我们都知道要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角的大小用什么来度量呢?角有几种表示方法呢?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者来检查阅读效果,或者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阅读内容。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恰当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从而使其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其次,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实际教学中要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有时要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使学生对图形与实验的观察感兴趣,但有时学生的思维会被动、目的也不明确,所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有的放矢地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前,布置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平行的实物,上课时再有重点地提问几个学生,然后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一步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学生会体会到观察带来的兴奋与收获,自觉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四、采取分层教学方式,鼓励全体学生成功
一个班级中全体学生的成绩一定会存在差距,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并兼顾到每一个人则成为很多老师的教学难题。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首先要亲近学生,相信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要借助合理的手段让学生在心理上接受并认可小学数学教师。具体来讲,可以采取师生课堂讨论,你问我答的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然后,借助课后一对一、一对多辅导,传授学习技巧,让学生体会到教师教学的严谨与认真,进而接受教师。
教学过程中,课代表是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角色,所以要选出组织协调能力较强,数学成绩突出的学生任课代表。首先要取得课代表的认可。然后,开始分析班级中好、中、差三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及学习目标,提出切合实际的希望,让学生从教师的信任、期待和关怀中获得鼓励,进而产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进一步激发学习动力和潜能。值得注意的是,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认识到师生互相协作、平等相待的重要性,发挥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结束语:综上所述,对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讲,激发其对数学这一学科的兴趣与热爱是首要的,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郭民,史宁中.小学生数感发展规律与特征的实证研究及其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11,(1) :23.
[2]杜文平.北京市中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质量评价报告[J].数学教育学报,2011,(2) :30.
[3]唐冰冰,范文贵.中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结构模型的建构[J].数学教育学报.2010,(3)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