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政教育如何融入高中地理课堂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1期   作者: 张迎春
[导读] 将思政教育融入高中地理课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张迎春
        长沙幼儿师范学校,湖南  长沙   410007

        【摘要】将思政教育融入高中地理课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个体发展及社会的整体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结合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学习内容,探讨如何将思政教育恰当的融入课堂教学中去,完善教学活动设计,真正让学生理解思政知识,并为约束其在生活中对生态环境、国家利益等可能发生的不当行为敲好警钟,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思政教育;融合
        
        一、提升国家认同感,培养高素养的世界公民
        强烈的人才竞争使公民素养培养提升成为全球化知识社会中举世共同的主题。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框架被界定为三个领域、六项核心素养指标,在责任担当中国家认同的重点为: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国家认同从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思想理念至今天的家国情怀培养都是不朽的话题,不同之处在于今日多用家国情怀的说法代替国家认同,更具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的影子,是人们对于对国家主流价值发自内心的认可而生成的一种对国家的特殊认知和情感归属。家国情怀体现在核心素养的指标是指认同公民身份、维护国家权益是中国公民坚持中国立场在学业阶段的思想行动指南,海洋权益保护与地理学科结合最为密切,因而高中地理以其丰富、系统的海洋地理知识进行渗透式教学,既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也为培养有素养的世界公民做依托。
        在进行海洋相关重要概念及历史资料的学习过程中,厚重的历史感赋予人沉甸甸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然而情感育人是手段并非目的,在“感性爱国”与“理性保护”的转化中个人意志起到关键作用,在此过程中要连续面对价值选择。如何持续稳定的保持爱国之心、实现感性爱国到理性保护的飞跃?笔者认为增强自身海洋权益保护的情感且将其转化为理性保护甚至行动需要一系列独具匠心的强化活动,例如教师设置海洋权益保护主题活动课、对于领海、内水等抽象概念采用AR技术辅助讲解。通过教师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的推敲,学生能够通过持续的强化实现感性爱国到海洋权益理性保护的飞跃。
        二、结合生态文明理念,深入贯彻课标要求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的弊端出现之后,人类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中提出的。

生态文明与人类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在“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节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可以转变学生的环境保护观念,将原来的“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环境观念转变为“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环保观念。本节内容对应的课标要求为“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某个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将这个生态环境问题放到特定的区域中进行思考,强化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深刻剖析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使其掌握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树立人地协调观,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运用学习的环境治理方式,提高地理实践力。
        三、因地制宜选取案例,拓展生态文明教学资源
        生态文明教育要着眼于学生身边的小事,让学生体会到生态文明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教师在选取本节内容的教学资源时,不仅需要从宏观角度选择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不同环境问题,更需要立足身边的环境问题,让学生对存在于身边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往往这类乡土知识,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我国的幅员辽阔,不同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都不相同,各地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环境问题选择适合教学的案例。例如,我国华北地区,冬、春季节的大气污染问题是当地最主要的环境问题。对生活在这个区域的学生进行环境问题的教学,教师可以选用这个案例,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华北地区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市民意识等人文因素,帮助学生分析身边的环境问题,理解生态文明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及生态文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狭隘的教学模式,淡化了学科间的束缚,使思政知识真正的进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有利于促进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
        参考文献:
        [1]石家锐.高中地理教学渗透生涯教育的系列活动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9):47-49.
        [2]姚林群.课堂中的价值观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
        [3]姜晨,尧雨晴.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J].新西部,2018(27):137+156.
        [4]李飞.维护海洋权益的战略意义[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8(05):152-155.
        [5]耿文强.论高中地理新课程海洋意识教育的缺位[J].教学与管理,2010(10):65-66.
        [6]卢风,曹小竹.论伊林·费切尔的生态文明观念——纪念提出“生态文明”观念40周年[J].自然辩证法通讯.2020,42(2):1-9.
        [7]郭翠兰,谢延新.地理教育是提升高中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阵地[J].地理教学,2013(13):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