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中南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湖南 长沙 410083
摘要:问题式教学基于深度学习理论,地理问题式教学是在人地协调观指导下,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探究研习,使学生深度思考和深度体验,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地理事象发生、发展过程,把握地理学科本质及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持续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问题式;持续成长;高中地理
一、创设引导思维进阶的问题情境
(一)问题式教学情境的创设原则
1、目的性
教师选取的情境素材要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向相应的教学目标,聚焦地理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探究地理原理和规律。
2、科学性
教师在选取情境素材时,一定要确保这些速来来源是可靠的,并且内容是符合教学目标的。这样才能更好的跟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才有真正的应用价值。当学生在分析和探讨这些素材时,就是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不断提升。其次教师在选取素材时,要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符合任职水平的材料才具有真实性,容易让学生信服。
3、真实性和时代性
只有学生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件,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使学生进入深度学习,自主学习才能真正发生。
(二)问题式教学情境的创设途径
1、拓宽情境素材的搜集渠道、创设高质量的问题情境是有效进行“问题式”教学的前提,搜集情境素材是创设情境的第一步。情境素材搜集途径主要有4种:一是通过网络搜集相关情境素材。如登录气象服务网、中国全景摄影资讯网、E都市网等,可获得大量素材;二是通过学术期刊搜集相关素材。如从《中国国家地理》《地理科学进展》《人文地理》《环球人文地理》等学术期刊中获取文字、数字、图形、表格等素材;三是搜集相关时事新闻素材;四是借助相关地理软件获得情境素材。这些纸电互补的新型情境素材,使创设的地理问题情境更加生动、真实、有效。
2、优化情境素材的处理方法
根据高考考点和学生的理解水平,对素材表述进行简要概括,对信息量过大的图表进行简化,根据需要增加地理性内容。如在图片中增加地形、河流等信息,或增加与地理相关的文字说明。生产、生活实际中真实的情境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地理是有用的”。时事新闻材料具有新颖性和时代性,但往往信息量庞杂,需要对素材进行筛选。找准时事新闻与教学内容的衔接点,选取的背景材料必须简明扼要反映热点事件,回应主题并呈现关键词。
二、设计引领学生思维持续成长的有效问题
(一)设计聚焦地理核心素养的问题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以及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从这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能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聚焦地理核心素养,设计高质量的情境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前提和关键。
可根据学业质量标准要求,精准分析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最近发展区”,从分析、评价、解释、比较等多个角度设问,提升学生地理认知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实践能力等,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例如,教学“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时,笔者通过“李守银一家的生活变迁”来反映珠三角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并且将“李守银一家的故事”贯穿始终。李守银一家早期的生活体现了珠三角从水稻种植业到基塘农业的变迁;中期的生活体现了珠三角工业化初期迎来了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阶段;后期的生活体现了珠三角工业化迎来了第二个阶段——以高新技术工业为主导的阶段。问题式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和探究活动应避免“碎片化”和随意性,问题的设计应与情境创设相对应,也应沿着“教学主线”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通过深度学习,不仅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而且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设计发展创新思维的问题
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发明、创新等不同角度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特别要多从劣钩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劣钩性问题比较有挑战性,问题没有指明方向,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且提供的信息也不完全显性,需要学生理清思路。劣构性问题具有挑战性,探究价值大。教师在设计劣构性问题时,要拓宽素材来源渠道,问题素材注重“鲜活”,淡化“专业”痕迹。对学术性问题素材,注意表达的通俗性,使之向生活化问题转化,既隐含内在学科逻辑,又贴近学生生活。开放性问题的结果或答案不是唯一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从条件限定、解法唯一、答案唯一的问题向条件、解法、答案不限定的问题转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设计开放性问题时,应从传统的书本知识向生活、生产、社会等知识拓展,将学生的个性知识、直接经验、学习环境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从单向的教师教、学生学向师生交流、互动开放转变。
(三)设计系统性问题
问题式教学应以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性和学生的具体学情为基础,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主线,由易到难、由自然到人文,设计具有一定梯度、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一系列问题,构成问题系统。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新问题的探究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问题设计中,还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1、既要使问题的指向明确,又要使问题的答案有一定的思辨性。2、子问题的设计既要紧扣主问题,又要有梯度。3、问题既要有预设的答案,又要注意答案的开放性,为学生讨论留有一定的空间。
(二)重视生成性问题的探究
问题式教学中师生共同围绕“问题”展开双边活动,教师要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中心,组织、引导学生对课前预设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探究学习时,应遵循“导而勿牵”的教学原则,切忌机械地用问题牵着学生被动地学习。深度学习在重视情境问题的预设及其探究的基础上,关注课堂生成。如何促进、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笔者认为,要让学生学会提问,教师应在课堂提供支持环境,如创设教学情境或提供案例,引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生成问题。
参考文献:
[1]郭文明.“U型学习”与学习投入:谈课程改革的深化[J].新教师,2019(77):63-64.
[2]王金国.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课堂行为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9:73.
[3]李元祥.地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的原则和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59):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