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音乐教学中合唱教学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1期   作者:魏静
[导读] 近年来,随着教学的不断发展,音乐课程逐渐受到了学校的重视。

        魏静
        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实验小学,陕西 宝鸡 7223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学的不断发展,音乐课程逐渐受到了学校的重视。在音乐教学开展中,由于很多教师只是单纯地从教材角度出发魏静,通过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一些歌曲,使得整个课堂氛围枯燥乏味,而合唱教学的开展改善了这一现状。通过合唱教学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还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还能够锻炼并有效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和音准。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合唱教学
        在音乐教学中,合唱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高尚品德的重要手段。合唱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由此可见,合唱对小学音乐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合唱教学的意义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学生的接受能力相对比较强,而且对新鲜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班级合唱是指将班级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同完成一首歌曲的演唱。在班级合唱的过程中,学生彼此之间的合作非常关键,良好的团队协作才能使所唱的歌曲优美、动听。班级合唱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在全面了解学生音乐水平的基础之上,将自己的引导作用逐渐发挥出来,通过科学评价及时地纠正学生在合唱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合唱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情境,培养立体的声部层次
        声部层次变化对歌曲演绎的影响能够让整个演唱过程更和谐,因为每个人的声音都是不同的,通过层次的变化可以保证每个演唱者都能够在此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要知道合唱是个整体的音乐艺术,声部之间相互配合,层次分明,需要集体共同创作,需要人与人交流协作,如何让学生能够做到这些呢?情境教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参与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情境或气氛中开展合作交流,进行能力实践,把学习过程体验为一种快乐,在情境中合作,在合作中表现,在表现中提升情境。因此,在课堂的合唱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所教歌曲的内涵,创设出恰当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参与体验,培养学生声部层次感,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合唱教学。
        例如,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下册的《老牛和小羊》一课中,有单角色的单声部乐句,也有两个角色的和声乐句,初次做二声部叠加的时候,笔者创设了一个牛羊和谐相处的情境,老师扮演老牛演唱低声部,示范并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低音665,表现老牛角色声音的稳重低沉,让学生扮演小羊演唱高声部,感受歌曲中音221的冠音,表现小羊稚嫩可爱的形象,这样既提高了合唱的趣味性,让学生乐于尝试和声声部的表现,又强调低声部对高声部的烘托产生层次叠加的美感,指出声部之间不可或缺的相互映衬是合唱最大的魅力。


        (二)创新教学内容
        音乐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将相对抽象的乐理知识与生活结合,通过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到合唱的相关知识。这既能够使音乐教学更加具体和形象,同时也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因为学生个体情况大不相同,小学音乐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学生在合唱上存在的不足,并指导改正。教师要根据学生理解能力的不同,主动为学生介绍合唱的相关内容,这样既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还能够使学生在合唱中发挥自己最大的音乐潜能,找到自己在合唱上的优点。
        (三)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音乐素材来源于生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感受、发现身边的音乐。在实际的合唱中,学生便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所唱的内容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例如,在教学歌曲《春天在哪里》时,教师可以将相关歌词融入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出具体的情境。这样,学生对春天就有感性的认识,能够更好地去理解教学内容,学生的参与度也会提高,这就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与音乐相关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感知音乐的魅力,使学生对歌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对学生日后理解音乐、学习音乐、演唱音乐都有非常大的作用。
        (四)注重与学生的沟通
        想要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与学生沟通非常重要。教师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在追求集体合唱协调性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展示出个人能力。小学音乐教师要深入地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实际情况,在尊重学生需求的同时,让学生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学生自然而然会感受到音乐带来的魅力。例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时,教师要在课堂设计的前提之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自由表达对歌曲的看法。音乐教师一定要意识到小学生年龄相对较小的特点,课堂中会出现混乱情况。这时,对学生的想法和思考,教师一定要积极地引导,尊重学生的表现欲望。
        (五)充分利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才能够使学生在合唱中更好地融入情感。例如,在教学《小鸟请到这里来》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学生分为两个小组,第一小组主要负责歌曲的演唱,第二小组主要负责小鸟的声音和行为的模仿。学生通过演唱和表达,能够充分了解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作用,在学生了解基础内容之后,设置自主研究和讨论环节,并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如“小鸟为什么会在树木当中唱歌?”“为什么我们会喜欢听小鸟唱歌?”等。通过这样的问答设置,学生会带着问题再次学习。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班级合唱对学生的学习、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不能忽视班级合唱教学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中要不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下,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施云斌.小学课堂合唱教学的创新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2019(17):55-57.
        [2]何雨虹.如何有效实施小学课堂合唱教学[J].北方音乐,2019(14):1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