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1期   作者: 李永忠
[导读] 科学教学要符合学科教学的特点

        李永忠
        长宁县长宁镇安南小学校,四川     宜宾    644300
        摘要:科学教学要符合学科教学的特点,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实验机会,教会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式,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个人的体验和体验去探索科学,从而达到掌握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教师;问题;对策
        从小学性质到小学科学,我们所经历的不仅是文字的变化,更是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变革离不开经济的变化。科学技术是经济的有力支撑点,它可以充分说明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学的目的。虽然科学教育很重要,但在教学中也存在着种种弊端。这种不良的教学现象已经成为科学课程改革的瓶颈。不仅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形成有效的科学能力,而且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影响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下面笔者针对当前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具体对策阐述了自己对不成熟的认识。
        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偏见明显,认识不到位
        在传统的课堂中,科学课程被视为一门“辅修课程”。尽管在当前提倡素质教育的形势下,科学课程已与语文、数学、英语一样被纳入课程,学校已全部开放课程。然而,学校仍然缺少教师。大多数学校没有专职的理科教师或理科教师,语文和数学教师需要兼任,特别是在偏远的农村学校。全日制科学教师很少。教师的缺乏使科学教学陷入“冷宫”。多学科教学使教师没有时间研究教材和进行实验教学。有时,它会被其他学科挪用。即使科学课堂教学没有被挪用,也是以书为本,口做实验,记笔记,带头背诵。理科课程只是为了考试。
        (二)重结果,轻过程,探究不到位
        科学课程学习的核心是探究,探究既是教学的目标,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当前的科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观念和教学资源的双重制约,教师没有因地制宜地开发教学资源,学生缺乏探究的机会,导致了科学教学中主要的学习方式探究的缺失。这样一来,学生就会缺乏个人经验,即使在老师的分析和讲解中得到知识,也只是停留在灌输的基础上,理解很肤浅。这样一来,学生就无法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也难以形成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
        (三)拘泥教材,局限课堂,缺乏开放性
        科学课程作为启蒙运动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基础性和普遍性。它的内容可以扩展和渗透到其他学科。科学课堂虽然是科学教学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是唯一的场所。如果按照教材的安排,循序渐进地进行科学教学,坚持课堂教学,虽然有实验仪器等教学资源,进行模拟和探索,仍然是抽象和枯燥的。无论多么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完善的教学资源都不能代替蓬勃的自然,再生动的演示也不能代替社会的经验和探索。解放思想,打破束缚,探索开放性,是获得兴趣、培养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四)课标研究不够深入
        课程标准规定了我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在什么阶段做,应该注意什么程度等等。然而,大多数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研究并不深入。

比如《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了教学的“四维目标”——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然而,教师仍然是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进行设计的。这显然不是对新课程标准的深入研究,如何谈课程的本质、课程的基本概念、课程目标的实现?如何理解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课程内容,从这四个领域选择适合小学生的18个主要概念?因此,要上好科学课,首先要研究新课程标准。
        (五)语言表达不够规范
        大多数教师不太重视自己的课堂语言,对学生缺乏要求。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但教师的课堂语言和学生的讨论与回答语言都不符合科学性、严谨性和规范性的要求。比如,老师提问时,表达不规范,导致提问方向不清,学生回答无目的。以“推挽式”教学为例,有教师问:什么是推挽、什么是力量、有什么变化等问题不具体,而且方向不明确,导致学生不能动手,或者回答不到位。还有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到最后”,答案很笼统,不严谨,不规范,这值得老师反思。
        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改进措施
        (一)转变观念,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要为理科课程提供足够的课时,每年投入一定的经费,改善理科教学条件。在硬件方面,要完善实验仪器,建设实验室,因地制宜地调整措施,组织教师研究和挖掘身边的各种教学资源。要从软件上创造一切可行的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学科教研机构的建立,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让他们在解读标准的同时积极实践探索,逐步成长科学课程。此外,学校还应在考核机制上适当向科学学科倾斜,将科学学科纳入与其他学科相同的评价体系,保障学科教师的同时,让他们有探索的动力,努力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
        (二)重探索,体验,给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学习途径
        教师应深入学习教材。在充分掌握教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借助能开发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实践操作的实验机会,尽量减少讲解。会做实验的人必须做实验。学生能做的实验不应该做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操作的机会,帮助学生改进实验步骤,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在个人操作中,收获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提出假设,验证探索,最后分析结果。这样,学生就可以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策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并转移到其他学科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走出课堂、走向自然、社会,构建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科学教学不能拘泥于课堂和学校。我们要大胆地把科学课堂引入自然与社会,让学生零距离接触自然与社会,触摸自然界动植物的生长过程,观察自然的快速变化,观察社会中人们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变化,并在调查中掌握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危机。这样,学生就会认识到科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在热爱生活的同时热爱科学。
        三、结语
        科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应当高度认识其在学科中的重要地位。要用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科学知识的同时,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利霞.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下),2020(1).
        [2]李龙.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9(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