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朗诵教学实践之小学高年级吟诵拓展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1期   作者:张丽亚
[导读] 吟诵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读书方式

        张丽亚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春城小学金域校区,云南 昆明 650101
        摘要:吟诵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读书方式,更是诗词经典的重要流传形式。南京师范大学语文师范班的五位同学借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致力于提高诵读在古诗词课堂中的地位,并将吟诵作为一项重要拓展内容,纳入教学设计当中。本文试从可行性分析以及教学方法探究两方面,论述吟诵进入传统古诗词课堂的合理性以及必要性。
        关键词:吟诵;古诗词教学;可行性分析;方法探究
        一、小学高年级古诗词吟诵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中对小学第三学段(五、六年级)诵读的目标要求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中“诵读”的强调。同时,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的板块中还提出:“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
        然而,当前的古诗文教学似乎难以达到标准。大多数教师倾向于遵循“字词解释,背景介绍,重点词句赏析,主旨归纳”的机械模式,学生课上课后的诵读也流于为背诵必背篇目而有口无心的“念经”。这种主流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体悟诗词情感、欣赏诗词韵味,更容易扼杀学生对诗词的兴趣,使学生对诗词学习失去动力。
        而吟诵却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突破点。吟诵其实就是“唱”和“读”的结合体,在朗读的基础上,加入吟唱的元素,能够将古诗词中的声律变化和情感意境更好地表达出来。
        (二)发展吟诵教学呼应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的实施
        2018年,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关于印发《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提到“支持开展吟诵研究和研讨交流”,可见教育界对吟诵有所重视。小学高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古诗词基础,这时将吟诵引入课堂,既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呼应了实施方案中所倡导的“用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同时,方案中还提到:“加强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教材、读本等基础资源建设。”为响应国家号召,项目成员通过自学吟诵知识,开发了一套与部编版语文教材紧密联系又有拓展生发的古诗词吟诵教材,以配合教学试点实践。
        在试点实践中,学生们对中华古典诗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竞相上台展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三)语文教材古诗词选篇适用于吟诵教学
        “无韵不成诗”,中国古典诗词不仅在遣词用字上别具匠心,而且极富音律美。吟诵贴近于汉语的声韵特征,易于使学生获得音乐美感的享受,进而有利于将学生的个人感受与诗人词人的创作语境相融合,在平仄、节奏的变换之中,品味古诗词的深厚意蕴。而篇幅短小、格律严明的绝句和律诗,十分适合教师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基本的声律知识,例如,五言绝句“二三分”的节奏、七言绝句“四三分”或“二二三分”的节奏;律诗的押韵规律等等。
        根据古代诗歌的体裁,可将部编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收纳的古诗词篇目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词、曲四类。

其中,古体诗3首;近体诗39首,包括五言绝句4首、七言绝句29首、五言律诗4首、七言律诗2首;词6首;曲1首。可见,绝句和律诗的占比高于80%,语文教材的古诗词选篇为吟诵教学提供了必要性与合理性依据。
        二、小学高年级古诗词吟诵教学的实施困境及方法探究
        (一)接受过吟诵教育的教师资源的缺乏
        尽管吟诵在我国有着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到了当代,吟诵逐渐走向衰落,能吟诵古诗文者凤毛麟角。师范类高校对吟诵人才的培养缺乏重视,吟诵已成一门“绝学”。根据调查,70人的汉语言文学师范班上,对吟诵技巧略知一二的竟不足5人。
        好在近年来,以徐健顺为代表的众多学者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着手抢救吟诵文化。有关吟诵教学方面,徐健顺、陈琴主编的《我爱吟诵》以浅易的古诗文为主,通过文本、音频、视频相结合的方式,为缺乏吟诵基础的教师提供了短期内掌握吟诵知识及教学方法的途径。在教学实践上,上海的彭世强和戴建荣老师各自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吟诵教学法,教学成果卓越。他们的公开课是语文教师以及师范生自学吟诵的宝贵资源。
        除借鉴学习之外,教师也需要不断扎实自身的古典文化素养,丰富古代汉语的专业知识,包括音韵学知识、诗词格律规则等等,并思考如何将这些复杂的内容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
        (二)繁复的吟诵技巧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吟诵之艰难晦涩是其难以大力推广的原因之一,教师难以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古代汉语知识,更遑论许多地区将方言纳入吟诵,导致学生在欣赏吟诵作品时觉得难以理解,丧失学习信心。
        本项目针对这一点,从朗诵教学入手,一开始先用音、书、画等形式介绍平仄、押韵、停顿和对仗等知识,让学生们深入诗词肌理,体会汉字本身的音律之美并理解诗意、想象诗境、体会诗情。此时,以知识拓展的形式开展吟诵教学,学生们有了一定基础后学习吟诵,便会事半功倍。另外,古音吟诵对于中小学生有一定难度,教师应从实际出发,选择学生们能够理解的知识和教学形式,如叶嘉莹版古诗词吟诵。教师切勿让学生快速消化超出其能力范围的知识,而要循序渐进,采用更实用和有趣的方式。
        教师需牢记,学习古诗词吟诵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而非硬性的考核,在孩子们的小心灵里播下点点美的种子是中华经典诵读最需要完成的事。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吟诵进入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课堂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叶嘉莹在《我爱吟诵》的序言中说:“我以为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古典诗歌中的兴发感动之特质,也是与吟诵之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古诗词吟诵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感悟古典诗词之美,进而陶冶性情。教师应注重中华经典的美育功能,善于发掘传统文化中易为学生理解的部分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以整合创新,为传统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周有光,叶嘉莹顾问,徐健顺,陈琴主编.我爱吟诵 初级(第 3 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李佩斐.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综述[J].中国文化教育技术,2017(3).23-26
        [3]王永胜.小学语文自主课堂构建策略浅析[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7(3).152
        [4]卢玮玉.小学诗词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分析[J].人生十六七,2017(2).96-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