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1期   作者:戴敏
[导读]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
 

        戴敏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淇园路小学,河南  鹤壁  45675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导致了一个新的群体产生——“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作为弱势群体,他们缺少父母在思想、道德、价值观上的引导,甚至因为家庭因素思想道德存在严重的问题,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对留守儿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是现下德育教育教师的工作重点。本文将从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现状及原因入手展开分析,从多方面为关爱留守儿童,有效实施德育教育提供对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小学;德育教育;有效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产生了一大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受户籍、经济、入学等条件限制,许多父母选择将孩子留在原籍,从而衍生出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对留守儿童做了具体界定:“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由于留守儿童长时间与家长分离,身心发展仍然处于未成熟的阶段,因此,在其成长过程中,容易面临较同龄人更多的困扰。
        从当前对留守儿童群体的研究来看,研究者较多关注了留守儿童性格孤僻、学习焦虑、人际交往障碍、情绪控制力差等方面的问题。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诸多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也采取了一定措施。因此,如何使农村留守儿童在享受常规正常教育的同时,得到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更多的关爱,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成长,实现自身能力与素质的提升,成为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留守儿童思想道德不乐观原因分析
(一)亲人陪伴不足,情感缺失严重
        在对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的调研中发现,留守儿童的陪伴人员多为隔代亲属或者父母中的一方。在现有的留守儿童中,存在三种监护方式: 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以及亲戚监护。其中隔代监护为最主要的监护方式。
(一)家庭教育不到位,父母引导缺失
        陪伴不足常常会导致父母引导的缺失。由于隔代监护人年纪较大,文化水平不高甚至是文盲,因而无力辅导孩子并进行有效家庭教育。而孩子的父母又因在外地工作,多存在以金钱来补偿留守儿童的心理,因此,家庭教育缺少精神、道德、情感、智力上的教育与引导,要么娇生惯养,要么放任自流。
(二)学校德育教育不到位
        虽然大部分学校已经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但受“智育第一”的思想影响,德育教育工作并不到位,大部分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较为保守,形式单一,没有把握留守儿童的特点,很难深入留守儿童内心。
(三)社会教育环节脱节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书籍、杂志、网络等大众传媒影视作品中夹杂着许多不健康的内容,这些信息对未成年人造成了心灵上的冲击,极易扭转他们的价值观念,将他们引入不良歧途。
二、关爱留守儿童,实施德育教育的对策探析
        要想实施行之有效的关爱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策略。

关键在于教师要正确把握留守儿童道德现状及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探究合适对策,以有效开展留守儿童德育教育工作。
(一)密切联系家庭,搭建沟通桥梁
        留守儿童的家庭问题是有效开展德育教育的第一场所,为缓解留守儿童内心情感的缺失,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拾起家庭的温暖,小学教师就必须发挥自身的沟通桥梁作用。
        第一,唤回父母教育责任:首先教师要唤醒每一位父母为人父、为人母的责任,让他们认识到现下孩子存在的道德问题,尽可能的放下手头的工作给孩子更多的关爱与教育引导。
        第二,寻找稳妥的监护人:为确保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监护人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和文化素养,这样才能够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因此要和家长共同联系为留守儿童寻找稳妥的监护人。
        第三,及时密切联系家长:教师要及时的深入学生家庭,去家访、沟通与交流,与家长进行密切的合作,确保家长了解孩子的动向、孩子明白家长的生活,在双向理解与交流下,孩子会逐渐感受到父母的爱与辛苦,也会端正自己的思想态度.?
(二)发挥学校作用,创新教育形式
        学校是孩子受教的舞台,要想确保孩子能够在学校接受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工作,关键在于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注重创新和学生主体地位。
        第一,教育形式创新:为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德育教育活动中来,学校要注意改变过去单一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活动,要尽可能的创新教育形式,让学生成为主体,成为受教第一人。
        第二,教育活动丰富: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竞赛活动、宣讲活动、表演活动等,融入德育教育的内容,在“润物细无声”下教育每一位学生。
        第三,教育走入课堂:此外教师也要发挥自己另一个家长的作用,用关爱润泽每一位学生,密切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状况、心里状况,适当指引,以让德育教育走入课堂,走近学生。
三、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留守儿童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而且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并不断壮大,积极探索教育方法,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沐浴在爱的阳光里,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执着追求。这种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联动家庭与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全方位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关护、关心的教育体系,能在一定层面有效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教育工作者必须以积极的姿态正确认识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现状,更要从多角度方面入手,协调社会、协调家庭、协调教育,更好的开展德育教育,用关爱为武器,让留守儿童能够沐浴阳光,健康成长。关爱留守儿童,致力其健康成长,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未境的教育工程,必须引起家长、学校、社会各界广泛的、高度的、持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李洪中.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开展及问题反思[J].中国农村教育,2018( 3) : 49-50.
[2]李烨. 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域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7( 27) : 137-138.
[3]张宏敏.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反思[J].小学教育,2017( 4) : 13-132
[4]高云,杨海霞.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J]. 职业时空.2011(01)
[5]张彦雄. 浅析现阶段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学周刊.2018(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