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应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1期   作者:邢翠峰
[导读] 初中学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
               
        邢翠峰
        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涝店初中,陕西 西安 710307
        摘要:初中学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且对中学生的思维水平要求较高,这便要求中学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为学生新知识的吸收和掌握,提供整体的规范引导。
        关键字:初中数学; 预习习惯; 培养策略
        中学阶段,随着学生学龄的增加,在对知识难易的判断和重难点知识的选择中,也具有一定的自主判断水平;而灵活的课前预习,才能为中学生学习精力有的放矢的选择,提供条件支持;例如过去缺乏预习的教学引导中,每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需要投入到基础知识的认识方面;而有效课前预习的引导下,学生则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所学知识的深层拓展和应用方面。最后,学生在预习中往往还会发现许多问题,这可以为课堂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奠定,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可以有效提升课堂听讲的针对性,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而然得以提升
        一、提升对预习的重视 ,提升预习主动性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课前预习是一种学习方法,成绩不太好的学生需要数学课前预习,成绩好的也需要预习,预习能够锻炼学生阅读能力、自学的能力,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在预习过程中得到不一样的东西。教师应抓住利用养成良好数学课前预习的最佳时期,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学生应全面正确认识自我,全面看待自己的学习,发挥主观意识,发现、发掘、发展自己的学习长处,弥补学习的欠缺之处,增强对预习的自信心,提升数学课前预习的主动性。学生应通过认真努力预习,把自己良好的预习表现归因于内部因素和可控因素,鞭策自己继续落实深拓预习行为和方法。
        二、保证课前预习设计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多数老师片面的认为初中低年级阶段,许多数学知识过于简单,没有预习的必要;导致缺乏预习环节,而学生进入高中后,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导致学习环节的脱节。由此,老师应该制定贯穿整个中学数学生涯的预习学习计划,让学生在预习中,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问自答以及自己制作数学学习用具等途径,来丰富数学思想方法。自主实践操作的预习途径,可以更加有效的带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开展小组合作预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的教学理念,这个理念同样也可以运用到预习中去,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是不相同的,所以在预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一般情况下自行解决不了,就只能等待老师课堂上解决的。对此,教师安排学生组成自助学习小组,在预习过程中遇到自学不会的题目,可以采用合作解决的模式,这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有了自助学习小组这个探讨的平台,学生在合作预习中,才会取得更高的效率。
        四、注重学生预习与课堂教学有机衔接
        新课改主张“生本课堂”,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

教师应以学生基础情况出发,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学生有差不多的基础和思维方式,有时候,学生只能听懂学生的讲解,在学生完成预习的前提下,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上台讲解他的解题思路,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锻炼其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讲解是以学生的角度出发的,下面的学生更容易理解。如果学生讲错,也能体现出部分学生的通病和欠缺之处,教师能及时对症下药,加深全班学生印象。教师在学生讲解过程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减短讲授时间,避免重复讲解,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课堂上应和学生一起解决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在讨论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帮助学生打通“任督二脉”,贯彻“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五、加强对学生的预习指导,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与能力
        吕建忠在《让预习成为学生学好数学的助力器——探析小学数学预习的类型、价值与策略》中主张精准预习,即让学生明确预习目标、明确预习内容、明确学习方法甚至明确预习后应该尽力达到的深度。教师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每周抽取一定的时间,在不同类型课程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章节给学生演示预习过程。营造班级预习氛围,创造学生预习环境。教师陈列出学习目标,陈述预习目标和要求,借助教学媒体展示学生需要预习的详细内容,将与学习目标相关知识点圈出来,解读其含义,并尝试分析书中例题的解法和运用的知识点,与原有旧知识联系起来,架构新旧知识点间的桥梁,实现知识间的正迁移,解答例题,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动力。在每天演示过程中逐渐加入提问学生的环节,用“下一步应该怎么做”,“教材中例题的解法过程中涉及到了哪些我们学过的知识点”,“学过的知识点是怎么转换成这样的”等引导学生思考,在演示过程中逐渐转换角色,慢慢由教师主导转换为学生参与,再转换到学生为主导,再逐渐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预习,学生在尝试中相互探讨交流,找到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预习习惯,形成自学能力。
        六、及时检查,积极反馈与评价
        检查学生的预习状况把握学生的整体水平,有针对性地、有目的地去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从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教师一般让组长代查,或让同桌之间相互检查,或以上课提问、做练习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这种检查方式只能检查学生是否做了预习,并不能及时发现各个学生的问题。教育家泰勒说过“教学评价的过程,实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教师应以学生需要为基础,为不同层次学生设定目标,检查学生是否达到目标,及时发现预习中的问题,并给与积极的评价与反馈,以设定的目标为依据,反馈学生的预习状况,发现预习中的问题,让学生知道怎么改进。评价时应以积极评价为原则,鼓励学生的预习行为,学生如果因为主观可控原因未完成预习目标应提出批评。
        结语
        初中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课前预习,对于学生听课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课前预习习惯,对于分解分层知识,降低知识的难度,具有显著意义,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应该留给学生一定的课前预习空间,对于整体学习效果的提升,具有显著意义。
        参考文献
        [1]林磊.初中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调查研究[D].安庆师范大学,2020.(7)
         [3]鹿霄.初中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