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华
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北盘江镇中心小学,贵州 黔西南 562200
摘要:由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在医疗、教育和基础设施上存在一定差距,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家乡外出务工,受户籍、生活、住房成本等原因限制,其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各种问题,其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积极心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一、培养留守儿童的积极情感体验和积极人格
(一)增强留守儿童的幸福感体验、乐观体验
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感是指个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和认可的态度和感受。美国心理学家弗瑞德克森认为,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个体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行为状态,能够让个体思维的创造性更活跃、认知更全面、反应更准确。培养留守儿童的积极情绪,需要家长关心孩子、鼓励和肯定孩子,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地理分隔,不能每天陪伴孩子成长,但可以通过网络和电话等方式去及时关注和了解孩子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在亲子交流中给予孩子关爱和尊重,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信任,增强儿童的幸福感和乐观情绪;同时也需要学校老师的积极教育,教师要善于发现留守儿童的优点,欣赏留守儿童的积极品质,鼓励和赞美孩子,营造积极向上的成长氛围,让孩子在积极的环境中获得成功,增强积极情绪体验。
(二)培养留守儿童的积极人格
本文认为,促进留守儿童形成积极的人格,就要从良好的自尊心、自律的品质和勇敢的品质三方面去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有利于个体抵御心理疾病,坚强乐观应对人生困境。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积极人格的培养,这需要学校、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在生活和学习上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自尊心、坚毅和勇敢的品质。
1、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自尊心
培养儿童良好的自尊,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一方面,学校和老师需要考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不以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多方面考量学生,引导学生发展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融入集体,积极地学习生活。另一方面也需要家长积极关注孩子的成长,给予孩子正面肯定和鼓励,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自信心。
2、培养留守儿童坚毅的品质
一是在学校中,老师要积极引导儿童做好学习规划,按时完成学习目标。培养儿童养成高效的学习习惯;二是家长在生活中要引导儿童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加强孩子的自律能力。
3、培养留守儿童勇敢的品质
如何培养留守儿童拥有勇敢的品质,需要学校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一方面,在学校里,老师可以开展勇敢教育和挫折教育,通过具体的校园活动,比如跑步比赛、演讲比赛等方式让儿童在参与中培养直面困难的勇气;另一方面,在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引导孩子自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激发孩子积极应对问题的主动性,通过生活教育增强孩子的勇气。
二、构建以父母为主体的积极家庭环境
(一)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工作,留守儿童缺少亲子相处和交流机会,大多数的孩子只能通过电话或网络等方式与父母交流。但父母和其他亲人要积极引导留守儿童,尽可能通过各种方式(比如电话、网络和书信)及时关注和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其理解和信任,维护亲密的亲子关系,塑造民主平等的亲子沟通环境,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构建和谐的血亲关系
良好的血亲关系对儿童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父母对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孝顺和关爱,为留守儿童树立了积极的榜样作用;另一方面,父母对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孝顺,给予了祖辈足够的安全感和情感关注,使祖父母、外祖父母将温暖的亲情传达给留守儿童,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儿童积极的关心和爱护,能缓解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的焦虑,给予留守儿童需要的安全感,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学校要开展积极教育
(一)开展幸福课程教育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国外很多国家已经在中小学推广积极心理学课程,开展幸福课教育,我国的一些一线城市也开始了幸福课教育。幸福课的内容是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如何积极应对人际关系和人生挫折,如何去体验幸福和提升幸福感。幸福课的实践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沉浸式教学和课外活动拓展等形式推行。
(二)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学校可以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比如自尊自爱、自律、勇敢、情绪调控、人际交往能力、诚信等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在主题教育实践课中,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同伴进行讨论和分享,最后形成共鸣和升华,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达到学校积极教育的目的。
(三)开展特长教育:特长教育是学校实施积极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特长教育,就是针对留守儿童的个体差异,挖掘留守儿童的潜力,让留守儿童得到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信心,获得个体成就感。学校可以通过引进和发展特长老师、开展文化和艺术特长课程、举办特长比赛活动等来发展留守儿童的潜力,全面开展积极教育。
五、积极完善国家制度,保障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为了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的权益,我国政府积极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解决和改善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比如推行的学习免费政策,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杂费实行全免政策;在农村积极建设寄宿型学校,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在高考政策方面,国务院办公厅明文要求各地政府出台异地高考方案,解决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高考问题。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政府不断调整和修订,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家庭、社会和政府积极合作,守护和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俊.农村留守儿童的十种不良心理倾向[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78(55):102-103.
[2]任艳蕾.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3]李丹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J].教学与管理,2019,56(23):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