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承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1期   作者:焦洪臣
[导读] 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焦洪臣
        吉林省梅河口市实验中学   135000
        摘要: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为保证教育目标的达成,必须将传承传统文化作为重点,巧妙渗透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文化传承意识,促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与利用当中多角度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将祖国的灿烂文化发扬光大。所以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特点进行深刻分析,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挖掘语文学科当中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之上创新语文教学方法,保证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承效果,夯实学生的文化素养发展基础,培育德才兼备的中学生。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
引言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能力,在语文学习中使其形成正确三观。也就是说,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促使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教师通过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材内容的创新使用,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认识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以认识传统文化,在认识传统文化的同时强化语文素养能力。为此,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策略进行了探究分析。
一、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优秀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能够有效体现民族风貌与特质的一种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多元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综合表现,包括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传统文化形成于漫长历史当中,拥有明显的历史痕迹,是保留于现实的文化,具备很强的稳定性,同时也有明显的民族性和继承性特征。简单来说,传统文化就是本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表现,来源于历史,同时也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并在我们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保持着中国特色,从广度上看丰富多彩,从深度上看高深莫测。由于汉语语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在汉语语言文字的学习当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存在着便利条件,同时也会让学生发现传统文化的具体可感。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与传承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文化修养
        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具有渊博的知识,能够利用自身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的热爱,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时刻向学生传输传统文化,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燃烧到最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索中来,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例如:在学习《陋室铭》这一篇课文时,教师要重视向学生传输中华传统文化中知人论世的理解方法。要想真正地理解这篇课文,那么首先就要走进作者,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教师可以在课下搜集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料,在课堂上分享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刘禹锡这一类文人在当时的境遇,从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对中国古代的文人产生敬畏心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原文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深入语文教材资源探究,渗透传统文化
        在教学中,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教材的有效运用,关系到学习质量、教学质量。那么,为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能力,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眼界。

例如,《论语十二章》的文章内容涉及“忠、礼、智、信、义、仁”等方面,其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得学生成为有智、有才、有德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儒家文化,也可以为其开展“走进国学经典,认识民族经典文化”的活动,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搜集有关孔子、经典文化的故事。依据教材内容,学生针对孔子有关思想、观点进行信息搜集,整理成报告,并开展交流活动会,在交流、倾听的过程中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充分认识传统文化。教师也可以教材为载体,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做到忠、礼、智、信、义、仁等,在教材资源拓展和探究学习中渗透传统文化。
        (三)结合生活化情景渗透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如果老师会时常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课堂听讲的注意力,同时也就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传统文化的渗透上亦是如此,很多传统文化在学生看来距离他们的生活过于遥远,学生没有兴趣去了解那些生活以外的知识文化,而且大部分学生对于一些远离现实生活的传统文化也不能深入理解。为了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老师应该在教学中通过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来渗透传统文化。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灯笼》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课件,包含了我国多种与灯笼有关的传统节日、传统习俗,比如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猜灯谜、放河灯,还有婚嫁迎亲队伍中高挂的大红灯笼,寓意着今后的日子红红火火等等,并将每一习俗的由来进行了详细地说明。另外会把各个地区不同民族的一些特有的有关灯笼的习俗也会单独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也积极地分享自己印象当中与灯笼有关的节日和习俗都有哪些,在此过程中传统文化不知不觉地渗透到了学生之中。
        (四)借助网络资源,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也应积极改善现如今的教学方式,实现语文教学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媒体的教学功能。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趋势,也为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的渗透提供了新的思路。初中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信息媒体,搜集并整合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将其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使得语文教学活动更加顺利、高效开展。例如,在学习《古代诗歌四首》这一内容时,笔者摒弃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而是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进来。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这四首诗歌中所描绘的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深刻意蕴,并跟着音频进行朗读。
结束语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悠久广博的传统文化是宝贵的文化与精神财富,值得进行传承和发扬,使其在新时代背景下仍旧熠熠生辉。中学生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使者,需要积极学习传统文化内容,主动承担起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中学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的领路人,更是要担当起教育指导的责任,积极创新语文教学方法,挖掘语文教育当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基于语文学科加强传统文化渗透,弘扬传统文化精神,丰富学生的人文积淀。
参考文献
[1]马占龙.论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二).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703-705.
[2]李含笑,万素花.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J].汉字文化,2019(S1):107-108.
[3]招力雪.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功能[J].中国农村教育,2019(32):116+128.
[4]张建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文学教育(上),2019(11):89.
[5]王财.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文学教育(下),2019(08):70-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