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兵松
湖北省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432400
摘要:诗歌作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对诗歌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与精神境界为最终目标,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感悟诗歌的意境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革新,通过巧妙的创设课堂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渐走近诗歌、走进诗歌。本文结合诗歌教学中的实例,针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课堂情境创设的策略及应用价值做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情境创设;价值
抒情言志即为诗歌最显著的美学特征,在高中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培养学生对诗歌本身意境的感悟与情感的理解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与审美水平。但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大多是古代时期,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不利于学生对诗歌的意境与情感的深入理解。而课堂情境的创设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将学生带入到具体的诗歌世界中,让学生在更加具体的情境中与诗人进行对话,深入感受诗歌所抒之情与所言之志,提高学习效率。
一、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共情力
信息技术是创设教学课堂情境的常用方式,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可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以视频、音频等形式再现诗歌中所描述的画面,为学生创设一个贴近诗歌自身特点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诗歌学习过程中更加直观的感知作者用文字描绘出的景与情,以此增强诗歌教学课堂的感染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诗歌作者所要传递情感的共情能力[1]。
例如,在教授有关《论语》中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利用互联网下载电影“孔子”,选择与所学内容知识相关的片段,在课堂中学习完基本的知识后当堂让学生观看电影片段,让学生在视听享受的过程中进一步对孔子及《论语》中的所学知识加深理解,感同身受的体会到孔子的仁者思想。
这种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根据诗歌自身的内容为学生创设视听课堂情境,情景再现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作者所抒之情的把握,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诗歌所言之志的共情能力。
二、设置问题情境,引发想象力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引发学生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的开端[2]。
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为学生合理的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积极思考与想象进一步激发其求知欲望,进而加深对诗歌本身内涵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学生的灵活的想象力与思维。
例如,在教授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时,正式授课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让学生自行想象自己理想中的田园生活的样子,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想象时间,之后让部分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口头进行描绘自己理想中的田园生活,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也可向学生讲述自己理想中的田园生活,以此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后再进行诗歌内容的讲解。
通过在诗歌课堂中设置在生活中极易被忽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想象力、积极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可以为学生后续学习诗歌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组织朗诵活动,调动积极性
诗歌往往是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最丰富的情景与最浓厚的情感,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通过在课堂中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在饱含感情朗读时更深入的体验到诗歌中每一个字眼所描绘出的意境、感知作者想要传递的情感,进而领略诗歌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教授《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在讲授完文中基础内容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感知作者索要传递的情感,可以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活动,教师首先要带领并指导学生把握诗中每一句的情感方向,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最后每个小组挑选一位代表进行小组间的朗读比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尤其要重视对每一个小组学生朗诵的评价,多运用积极的评价方式。
通过开展诗歌朗诵活动,学生在朗诵过程中对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眼所要传达的情感进行深入把握,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诗歌整体情感方向的把握,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诗歌的效率。
结束语
总而言之,情景创设的教学方法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课堂中具有一定的运用价值,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诗歌自身的内容与特点选择合适的情景教学手段。通过借助信息技术使得诗歌中所描绘的内容情景再现,创设贴近学生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一步走近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活动等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与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诗歌教学过程中增强对诗歌内容的感知力,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共情能力与想象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与审美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慧卿.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课堂情境创设研究[J]. 数码设计.CG WORLD, 2017, 006(018):P.23-25.
[2] 罗娟娟. 问诗哪得美如许——以李清照《永遇乐》为例论情境创设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作用[J]. 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上), 2018, 000(001):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