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
成都市技师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6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传统岗位正在或即将被智能机器人取代。从业者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相应会发生改变。要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智能化的精密设备必不可少,但人类仍然是技术的核心要素。产品和服务的高品质仍然需要从业者们坚守那份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对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工匠文化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工匠文化;弘扬;有效对策
一、工匠文化的内涵
事实上,工匠并非一个新兴词汇。工匠是指具有专长工艺的匠人。工匠精神是指具有高超的技术和精湛的技术,持有执着、细致、严谨的职业态度,精雕细琢的工艺思想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目标,秉持工作荣誉感和责任感,拥有职业使命感。工匠文化的核心要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爱岗敬业、专注执着、精益求精、推陈出新。传统的工匠精神重视的是祖辈相传、父子相传,注重的是一种传承甚至还有传男不传女的封建思想。而新时代的工匠文化追求的是一种创新就是在原有继承基础上的融合与提升,达到顶峰和极致。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应该包括兢兢业业的从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精益求精的质量思想、追求卓越的创新思想。其中,兢兢业业是一种态度,俗话说的好:态度决定-切,只有爱业、勤业、敬业才是干好事干成事的前提;古有众心齐泰山移的说法,动力列车就是由近4万工序组合完成的,没有共同协作的团队那是无法实现的;港珠澳大桥12米长8万吨重的接头安装,误差要降到0.5毫米内,在海底30多米深的水下作业完成,堪比“深海穿针”“太空对接”,充分体现了精益求精;大家都知道中国火箭,其中,难度最大的长征五号发动机喷管的管壁只有0.33毫米厚焊枪多留0.1秒,就可烧穿管子,必须心平手稳,实现控制误差0.1秒精准焊缝,被号称为中国火箭发动机焊接第一人追求的就是一种卓越。我国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精造的飞跃,要拥有大国重器和超级设备,这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工匠文化的核心要义。
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工匠文化的有效对策
(一)将工匠文化导入高校的教育体系,创新教学模式
高校是工匠精神培养的前沿哨所,也是工匠精神培养的主要阵地,高校更要有培养工匠精神的神圣职责和使命担当。在高校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明确指出国家需要大力推广与发展高等教育,逐渐重视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提高工匠的地位,促使职业与普通教育两者身份与地位同等,有效利用教育教学手段大幅度提升高等教育体系,进一步强化现代教育体系外部与内部的适应性功能。作为高校,首先需要改进教学方式,不断创新办学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以协同创新理念把工匠精神培养贯穿于整体教育教学体系过程中。从学校教学运用的角度来看,必须在办学指导思想、教学管理理念职业教育模式、学科与专业设置等诸多层面融入工匠精神元素持续地提升学生工匠精神;从人才培养的层次来讲,许多高校开始从办学规模的扩张式向教学质量的内涵式转型发展,这种理念的转变会促使高校逐步倾向于工匠精神的培养机制。
因此,确立“工匠精神培养体系,弘扬工匠文化”应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针对职业态度、技能技术和职业道德观的培养内容,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完善教学的运行方法,增加工匠精神培养的途径。
(二)以提升自我认知为基础,做好“工匠文化”的宣传工作
自我认知是自我认同的基础,是人们深入思考关于“我是谁”的问题。个体是否能够正确进行自我认知决定着个体是否对自己、自身职业的认同、对“工匠精神”的认可,因此,自我认知是认同、接纳“工匠精神”的前提。现阶段,存在着技能工作从业者对自身认知模糊、职业认同低、高校学生的不愿从事工匠工作的现实问题。首先,加强从业者对“自我”和“工匠文化”了解,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企业应为技能工作者制定通畅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帮助技能工作者正确认识自己,通过开展职业测评、性格测试等方式,深入了解自己,关注自己。同时,也要开展对职业的认知教育,帮助一线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很多一线的技能人员意识不到自身职业的重要性,总觉得自己最底层的人,职业不受重视,造成了对自身职业的否定和懈怠,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劳动效率。其次,加强高校学生的宣传教育,为大国工匠培养奠定人才储备。高校作为培养综合性人才、大国工匠的摇篮,是“工匠文化”重要的宣传阵地,抓住学校的宣传,就抓住了学生对“工匠文化”的“第一印象”。因此,要在学校开展对“自我”认知的教育,通过心理学课程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开设职业生涯管理课程,让学生学习职业生涯理论,指导自己从事专业的职业发展;邀请大国工匠进校园,通过直接认知的方式传递工匠精神,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和职业观。作为社会群体,应加大舆论宣传,通过广告、新闻、电视等多种途径弘扬工匠精神,崇尚工匠文化,让以劳动为光荣的价值观入脑入心,摒弃陈旧观念,形成人人平等、职业平等的社会价值观,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
(三)鼓励积极行为,激发对“工匠精神”的追求模仿
自我认同会为个人社会行为提供持久动力,有效的宣传和激励会带来自我认同一致的积极结果,而自我认同会产生积极的行为倾向。因此对“工匠精神”的认同也会引起从业者对“工匠精神”的追求和崇尚,并学习模仿“工匠精神”的
行为,将“工匠文化”体现在具体工作中,表现为对工作的高度负责,对产品的精益求精,对创新的不断探索。对“工匠文化”的认同后,高校学生会更乐于选择未来成为一名工匠,目标明确后也会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更多,学习更多的技能,为了成为大国工匠而努力。当“工匠精神”凝聚成城市的工匠文化,则会带来更多、更积极的行为,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崇尚劳动,都能够以精益求精、孜孜不倦、追求卓越的精神投入工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实现为社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课程性质采用最适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潜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工匠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周月.工匠的文化认同及其实现路径[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6(25):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