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杰
河南省鄢陵县大马镇中心小学 461200
摘要:新课程改革之后,德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目前的情况不容乐观,在网络信息化发达的今天,德育工作面临很多问题。与此同时,很多德育工作开展过与直接,学生容易产生抵触心理,或学生德育过程体验感较差,德育效果不佳。为改变这一现状,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现根据自身实际教学经验,谈谈对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
引言:受几十年来应试教育影响,很多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成绩的关注仍然过高,忽视了德育工作的时效性,使正处在成长关键阶段的小学生失去了一些关键性品德的教育机会。他们很容易受到身边各种诱惑影响,不注意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公德的遵守。小学语文教材和教学内容有些与道德教育关系密切,是较好的德育素材,利用小学语文课程进行德育渗透,有利于改善传统德育效果。
一、当前小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大多以语言上的说教为主,以讲道理的方式开展,学生主体地位未被重视,体验性不足。德育工作形式化倾向突出,学生不胜其烦,甚至有时还使学生产生了厌烦心理,尤其是一些教师对德育内容不能很好的转化,生搬硬套,甚至将德育过程变为规则、道理的朗读,甚至是背诵。这种忽略学生理解和参与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很差。
(二)德育形式和手段不够丰富,很多教师放不下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关注,德育课程被无故占用,对学科渗透投入精力不足。同时,一些教师忽视了对德育专业理论的学习研究,对德育手段使用的实践,以及对德育教育方式的开拓与创新。德育工作效果不佳,几乎与时代精神脱节,有的学生在学校接受的德育熏陶甚至还不如家庭、社区宣传更为深入。
(三)家庭教育与校园德育工作配合不够。学生的课外时间是对德育效果进行检验的良好时机,也是学生实践道德认知的时候,很多家长对学生在校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良好行为习惯关注不够,对学生品行上出现的问题,只知道一味的责备老师,而不全面的看待问题,寻找根源,也不注意家教的应有作用的发挥。
(四)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当今的社会环境是较为复杂的,对小学生而言,一些不良的刊物、杂志、影视、网络游戏等,受商业化因素影响只顾获得利益,而不顾文化和精神价值引导,并未完全考虑过对受众的精神影响。小学生是非观念尚未成熟,而意志力又较为薄弱,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产生不良意识和行为,实现德育的有效渗透是一个紧迫又艰巨的任务。
二、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开展
(一)坚持学生主体,重视学生体验,创设和维护良好的德育氛围。
良好的德育氛围是德育教育和学生自主开展德育学习的重要条件。德育环境的营造,要求语文教师和各学科教的共同努力,发挥学科独特优势。教师必须要提高对学生的关注程度,关注当下教育、德育对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以功利的眼光只去关注能够使自己获取利益的学生成绩。与此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班级中、在学校中、在学习过程中,乃至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应该完成的事情,使他们尽可能完整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树立远大目标,主动投入到德育学习当中。例如,《少年中国说》的教学,该篇节选出自梁启超之口,寄托了对中国少年爱国报国的希望,其价值观念与私利主义针锋相对,对小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致力于求知报国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教师可以采取对比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创作文章时的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以耻感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运用好移动网络资源和设备,保持家校沟通,实现家庭教育与校园德育的有机结合。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凸显了其出色的教育价值。教师要善于运用互联网资源来探索新的工作思路,更好地适应当下网络时代的教育要求,提高语文教师德育工作质量。尤其疫情期间,网络教学成为教学方式的主流,教师就更应当尽快找到适合本班学生德育工作的方式。语文教师要重视提高自身网络知识和技术,并具备一定的网络操作技能来构建班级网络平台,增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发展情况的了解,以便及时对小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
(三)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思想和情感体验,进而实现对学生认知的丰富和心理建设。教师可以采取揣摩词句思考人生,了解作品背景引发共情,扮演角色换位思考等方式来实现学生的德育渗透。这些方式以学生主观体验为主,教师在内容理解方向上进行引导,实现学生对思想的“悟”,从而实现获得感上的愉悦性,使德育思想内化。例如,《将相和》的教学,德育渗透点是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精神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品质中到启示和教育。因此,教师可以对课文中的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的故事进行简化改编,营造情境,指导学生扮演其中角色,亲口带着感情说出人物语言,进行实时体验。
结语: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开展,需要教师始终将德育职责内化于心,借助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和影响来发挥德育功能。而且,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恰当教学手段,教师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有目的开展德育工作,结合实际生活去发掘德育素材,根据学生的关注点而有的放矢的开展德育工作,并重视以正向引导的方式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逐渐使他们树立起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念,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慧.基于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方法与实践途径[J].家长,2020(13):78-79.
[2]吴秋实.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J].华夏教师,2020(06):38.
[3]周育敏.试论小学语文德育渗透实践途径[J].读写算,202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