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1期   作者:马雪敏
[导读] 在教育事业中,小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在这个阶段比较好玩,没有定性,就不会有学习的兴趣,不会有任何道德发展的观念,在各方面都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
        马雪敏
        昆明市盘龙区云波小学 云南 昆明 650224
        摘要:在教育事业中,小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在这个阶段比较好玩,没有定性,就不会有学习的兴趣,不会有任何道德发展的观念,在各方面都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所以,首先教师应该明白立德树人对学生的重要性,然后进行关于这方面充足的教育,明白教师并不只是进行知识的传递,更要的是教育学生,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得心应手的发展。现今学生学习已经不是唯一的努力目标,要做到针对每个学生使用相对应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到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以德育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策略
        引言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目标增进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增进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要求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兼顾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和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上成才。对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挖掘有效的教学资源以促进学生的品质优化。
        1在语文中进行道德品格教育的意义
        1.1通过学习汉字、阅读文章,培养良好的道德品格
        通过学习汉字、阅读文章,培养良好的道德品格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汉字、理解汉字意思的入门阶段,是对语言理解、运用的开始,也是理解、认识这个世界的初级阶段。在小学语文中渗入道德品格教育在合适不过了,在学习汉字、阅读文章中,慢慢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所以,语文老师应该推荐学生阅读有德育意义的课外书,阅读《背影》、《繁星·春水》,让孩子理解父母、认识父母;阅读《雷锋日记》、《可爱的中国》、《青春之歌》,让孩子认识自己的祖国,热爱祖国;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习海伦凯勒在黑暗中探索光明、坚强、勇敢的精神;阅读《小王子》、《我有友情要出租》,认识友情的意义。
        1.2老师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
        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刚开始的学习方法是模仿,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老师的道德品格对小学生的影响重大。学校在聘用各科老师时,不仅要看聘者知识储备、教学能力,还要了解应聘者的“三观”。老师是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素养的带路人,不能认为自己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只在意学生的成绩,而不关注德育。在实践教学中,应把知识与德育的天平秤放平,知识的学习、道德品格的养成都是慢慢积累的过程,两者之间应该同时进行。因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指专业知识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品格。
        2小学语文在德育工作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2.1教学缺乏趣味性理解
        在现在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往往不注重课堂趣味性,不在意学生的喜好和想法,只是一味地灌输所学知识,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完全没有积极性。这样的教授和传输不但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会使学生偏离正常的学习或者生活的轨道,教师不注重讲课或者培育素质的方法和细节就无法使学生理解学习以及德育和思想道德的重要性。并且在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前如果不对学生进行适合学生本身的方式引导可能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也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2.2学校及教师重视程度低
        现今大多数教师不注重德育工作的实行贯彻都会导致没有打好关于德育素质方面的基础,尤其是语文老师,对语文来说更要注重德育教育。由于小学学生期间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和同学,对其自身影响最多的也是老师,所以教师更要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同时应该在班级形成良好的氛围,应该时刻灌输学生正确的思想教育和科学教育的价值判断观念和想法,掌握良好的德育工作方法。这样不仅使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有助于开展今后的工作,更让学生乐于学习语文,还会使学生以后的生活中具有比较完善的道德标准和准则。


        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
        3.1应用情感元素,感化学生品行
        在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中,情感是催化积极行为、良好品质的重要力量,对学生开展品德教育,需要建立在认知的前提下,用情感力量驱动,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促进学生积极道德品质的建立和培养。同时,就语文学科而言,由于文章通过艺术性的表达方式向学生呈现一定的生活,并在其中融入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元素,以感化学生的品质,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建立。
        3.2在语言训练中渗透孝道教育
        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是写作者思想的载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文本中的语言都是作者精心推敲提炼而成,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丰富的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用文本材料中的德育点,使之与语言文字的训练与句段的学习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反复琢磨、推敲中,悄无声息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例如:在教学《小乌鸦爱妈妈》时,我充分利用能揭示思想内容的两个词语“懂事”“可爱”,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大家在畅所欲言中表达了自己浓浓的思想情愫,深刻领会到小乌鸦照顾妈妈的不易,以及对妈妈孝敬的伟大。“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应也是当代少年所必备的品德。恰巧感恩节就要到了,临下课时,我问同学们:“回家后,能不能为我们日夜忙碌的亲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来感恩他们对我们的付出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能!”。晚上,班级微信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家长们纷纷发过来图片或视频,无不露出喜悦和自豪的幸福之情。令人感动的画面中,有给父母捶背、洗鞋袜、洗脚的,有给爷爷奶奶沏一杯茶的,有洗饭碗的……
        3.3渗透励志教育,提升坚韧品质
        当前学生的意志力品质较之前却有所下滑,教师在对学生开展品德教育中,要充分意识到学生的这一发展现状,并对学生开展意志教育。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不吝啬自己对学生的赞美,积极夸赞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并善于激励学生能够勇敢对待困难和挫折,让自己有更高的收获,促进学生坚韧品质的培养。在教师对学生开展励志教育中,教师可以在自己的言语中渗透对学生的期望,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并且教师让学生有更强的自信心和效能感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和实力去获得更高的水平。通过这种励志教育,学生的坚韧品质得以培养,美好品行也就在学生的不断努力中得以建立。
        3.4联系实际生活,实现知行合一
        我国教育学家王明阳提出,优质的教育应当实现致良知的效果,即达成知行合一的教育成效。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善于将自己的认知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来。虽然学生认知能力较高,已经具备了对事物和行为的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但是却始终无法践行到自己的生活中来,导致学生的学习出现了知而不行的效果。之所以会出现这一教学现状,是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仅将必要的理论认知传授给学生,但却并未真正引导学生将良好的品质践行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来。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当将文章中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联系并进行适度的演绎。
        结语
        学生自身品质的形成从来都不只是自身就能形成的,大多都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在这个程度上来说老师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因为对学生来说往往可能不听家长的话,但是老师说的话学生都会认真执行。所以教师应该做好榜样,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切身体会礼貌和尊重的意义以及重要性,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侧面告诉学生道理。
        参考文献
        [1]陈国玉.教书育人润物细无声——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中华少年,2020(28):107.
        [2]刘瑞霞.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应用[J].好家长,2020(8):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