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城乡结合部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1期   作者:翟菲莉
[导读]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翟菲莉
        (陕柴小学  陕西咸阳 713105 )
        摘要: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本文分别从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四个维度,谈了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城乡结合部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语言理解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把研究制定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合作精神;选择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凝聚力和创造力。”作为一所西部城乡结合部小学,如何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是每一位小学一线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笔者所在学校位于西部城乡结合部,学生构成复杂,既有城市(厂矿子弟)学生,又有农村学生,其中农村学生占四分之三。农村学生因家庭、经济、观念等因素,语文素养普遍偏弱。我们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分别从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四个维度,对班级学生进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努力使城市与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同一水平。经过我们的一线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就把这些实践总结整理,谈谈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城乡结合部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语言理解能力培养注重经典名篇的诵读。
        班级中的一些农村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喜欢开口说话,不喜欢课堂举手回答问题。语言理解能力从幼儿语言发展开始,必须建立在认知基础之上,如果一个孩子存在认知障碍,或认知经验缺乏,他的语言能力也会受影响。我们在语文实践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每天要求学生对经典名篇进行诵读。放学回家,在家长的帮助下,通过网络打卡的方式,学生将诵读的音频录下来,然后发送到我们建立的家校互助学习空间,彼此分享朗诵语音和心得体会。在学校,我们采用课前2分钟候课制,利用候课时间,全班同学集体诵读《诗经》《春秋》《论语》《楚辞》等经典篇目,然后再安排3分钟左右时间,邀请一位孩子上台谈谈对诵读篇目的理解。通过大声说出来的方式,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二、语言运用能力培养注重书面表达和课堂互辩。


        语言运用能力是根据语境和任务要求,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中尝试运用学生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交流顺畅和文从字顺。我们在语文实践教学中,采用下课前5分钟小测试或课堂互辩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这5分钟时间里,将提前设置好的本堂课知识点书面表达小测试布置给学生完成。书面表达能力只是语言能力的一方面,语言能力对小学生的口头表达也提出了要求。在课堂互辩活动中,将学生分成AB两组,结合本次课程内容开展辩论赛,既是对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考验,又是对学生运用语言能力进行口头表达的检测。
        三、思维能力培养注重使用Thinking Map(思维导图)。
        据说世界上有一群聪明的小孩会思考问题,他们有一个秘密武器——Thinking Map(思维导图),Thinking Map就是帮助我们思考、理清条理和思路的思想线路图,类似于我们平时说的提纲,但是Thinking Map的形式更多样,用途更广泛。在实际的语文一线教学中,我们借助Thinking Map,老师可以更清晰地表达教学意图,学生可以条理地完成作业,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逻辑性、严密性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求学生画每一课的Thinking Map,这样的知识树图又分结构图和收获图。结构图主干:课题,第一层主要内容,就一个杈;第二层是课文分几部分(也就是意义段的段意)有几段分几个杈;第三层是每一部分的分层,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去画,这层有可能没有;第四层是每段的关键词。 收获图主干:课题,第一层分三个杈:主要内容、学文感悟和写作方法;第二层是主要内容衍生段意,学文感悟衍生重点句及感悟,写作方法衍生优美词义和优美句子;第三层段意可衍生层意或关键词等。我们将学生制作的每一课的知识树粘贴在教室内墙壁或教室外走廊的外墙壁上,这既是对学生制作成果的一种分享鼓励,更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审美能力培养注重课堂与课外的互动结合。
        愉悦的心情会产生强烈的美感。在语文实践教学中,我们会充分利用图像、视频、声音等多媒体设备,根据语文教材提供的情境,创设一种审美意境,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停留在语文课堂中,我们鼓励学生们走出课堂,去感受课外的美。在课外,学生们走进兴平市马嵬驿去感受温庭筠“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甘泉不复重相见,谁道文成是故侯”,感受李商隐“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学生们走进兴平市茂陵博物馆去感受李商隐“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感受白居易“何况玄元圣祖五千言,不言药,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借助当地的历史遗迹、历史博物馆等教育场所,通过亲自参观体验,让学生直面艺术品时理解语文美,培养审美能力。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体现语文课程价值的必经之路。经过不断的探索,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所做的努力使我班学生的语文理解运用能力、思维审美能力的过程性成绩都有明显的提高,在同年级中,我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水平也由原来的后列现在已经上升到前列。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关注孩子的成长,让孩子们自然而然成为有素养的学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