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1期   作者:张宇
[导读] 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学生在初中阶段正式接触和学习物理知识,而物理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
        张宇
        单位:哈尔滨市第二十七中学校
        省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邮编:150020
        摘要: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学生在初中阶段正式接触和学习物理知识,而物理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学生物理知识理解能力和问题探究思维能力对自身学习效果具有重大影响,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采用提问的教学方法,实现良好的双向互动,不仅能集中学生课堂学习注意力,同时让学生在提问的方式下发展自身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实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完善发展。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物理是初中教学中非常有地位的学科,所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初中阶段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初始阶段,对学生学习物理、培养物理思维有很大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有了一些转变,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得到学校和教师越来越多的重视[1]。
        1.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是难以激发学生互动兴趣。学生通常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产生探究欲望,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提问教学中,给学生选择物理提问问题时存在过于简单、缺乏新意的现象,难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对提问教学模式的厌烦心理,让学生将回答问题视为任务,不能够实现良好的课堂双向互动,不利于提高学生物理课堂学习效率。
        二是课堂提问问题方式不当。部分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问环节缺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提问理念,缺少对学生问题回答的思维引导,在提问时存在提问过于频繁、问题难度较高、学生思考时间不充足的现象,导致物理课堂上提问教学效果达不到理想的状态,不利于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提升[2]。
        2.提高初中物理课堂问题能力的策略
        (1)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探究兴趣
        教师在初中课堂提问教学模式下应注重给学生选择合适的物理问题,尽可能让学生在教师给出的问题中产生探究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式,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时结合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让学生发现物理知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从而吸引学生投入到物理知识探索研究中。例如,在教学《运动和力》这一章内容时,为让学生理解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物理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原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提问的方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日常生活现象事例中体验到我们生活世界无时无刻都在运动,让学生理解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在物理学科中物体位置的变化被称为机械运动,在学生明确机械运动概念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在球场上有哪些物体是运动的?运动的物体具有什么特点?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到球场上的足球、篮球是运动的,球架是静止的,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让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存在这种现象?当自己站在路边时会感觉路上飞快行驶的汽车在运动,但当自己在行驶的汽车中会感觉路边站的行人向后运动,自己并没有发生运动,此外,在行驶的汽车中,假如路边有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会感觉自行车在向后倒退,为什么人们在生活中会出现此种关于运动的感觉?由于教师提问的问题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问互动环节中。教师可以选择几位学生发表对这个现象的看法和见解,在学生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后,教师给学生引出参照物这一物理概念,让学生明确物体运动情况判断与自身选择的参照物有关,人们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判断就会有所不同。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现象,引发学生物理知识探究兴趣,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3 ]。
        (2)注重引导教学,发展思维能力
        教师在给学生提问问题过程中,应采取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式,学生在刚开始接触物理知识时,自身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带领学生逐步分析物理现象,获取物理知识,让学生在解决教师提出的物理问题中实现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进步增强。例如,在教学《简单的运动》一节内容时,教师需要让学生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使学生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了解,让学生了解宇宙的过程并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先给学生展示一幅宇宙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宇宙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教师接着向学生提问,如果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那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学生在刚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时感觉到无从下手,不知道从何种角度去分析理解问题,这时教师以玻璃杯为例,让学生思考,如果我们把一个玻璃杯打碎,碎片仍然是玻璃,如果将碎片进行无限分割,最后的碎片还是玻璃吗?有的学生认为是玻璃,有的学生认为不是玻璃。教师让认为不是玻璃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和理解,学生回答到玻璃杯的分解让自己联想到糖的分解,在刚开始分过的时候糖是甜的,但如果无限分割下去,糖就失去甜味,得到的就不在是糖。教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肯定,表扬学生对问题的积极探索和思考,教师告诉学生保持物质原来性质最小的微粒叫做分子,如组成玻璃杯的是玻璃分子,组成水的是水分子,组成糖的是糖分子,学生在教师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提问方法下,对物质组成的相关知识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改变学生以往课堂被动接收知识的现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内容展开思考探究,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物理知识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成效[4]。
        (3)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严谨感
        针对初中物理这一学科来说,由于物理知识具有极强的严谨性,任何一个小的误差都会导致结论出现错误。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严谨感学习心态的时候,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就必须要率先作出榜样,引导学生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参与到物理学习中;同时,教师在培养学生严谨感学习心态的时候,还必须要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科学地组织物理知识教学,并在公式推导、做题过程中,注重细节,使得学生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感受到物理学科的严谨性。
        (4)积极鼓励学生,培养其成功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成功。因此,教师在开展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时候,必须要积极鼓励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些机会和平台,引导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成功,进而促使学生在极强的成功感下,积极主动参与到物理课堂学习中;另外,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鼓励,当学生物理答题出现错误时,应加以指导;尤其是当学生的思维受到阻碍之后,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诱导价值,引导学生逐步思考和解决,并在其中感受到物理学习成功的乐趣;最后,为培养学生成就感,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的时候,还必须要积极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克服物理学习中面临的困难,并及时鼓励自己,不断增强自己的物理学习自信心[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的学习心态是影响学生物理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紧紧围绕学生物理学习正确心态构成,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等,在有效的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轻松感、愉悦感、严谨感和成功感,最终促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积极主动参与到初中物理学习中,最终实现物理学科的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刘佛生.探析问题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0,(27):77-78.
[2]彭建华.问题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0,(27):115.
[3]何申.初中物理教学中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2020,(27):95-96.
[4]屠亚雷.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求知导刊,2020,(38):17-18.
[5]张志新.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求知导刊,2020,(36):24-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