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梅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罗龙实验小学校 644104
摘要: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由于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低下,以及数学思维发展落后等特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研究教材内容之间,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展开教育教学工作,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总体来讲就是核心素养为指导的小学数学教学。本次研究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出发,对如何通过落实核心素养改变,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展开实践。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数学这门学科也是非常注重基础的,基础知识不牢固学生很难在更高层次展开学习。而小学数学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阶段,通过向学生传授计算、平面几何、基本的解决问题等基础知识来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数学能力。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结合学生的特点,设计课堂教学过程,让小学生亲近数学,不再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畏惧。
一、信息技术为指导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研究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要给予学生一个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对知识感兴趣的学生他们才会更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之中。而信息技术是一项应用面非常广阔的技术,将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处理会变得更加直观生动,甚至可以让知识在学生面前动起来,从而能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标[1]。
例如在讲授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图形的平移、旋转与轴对称》这节课时,本节课是一节与图形变换相关的课程,传统教学中教师直接通过板书的方式来向学生展示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过程,因此很多教师会在板书的过程中花费很多时间,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或者有的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教学情境,但是有的教师仅仅知识展示一些简单的图形,对小学生来讲吸引力不够。因此教师不仅仅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思考如何让信息技术更好地贴近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针对学生的性格特征,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比较有趣的图片或者视频,比如展示摩天轮旋转的过程,这是向学生展示旋转的概念,或者向学生展示赛车在笔直的赛道上飞驰前进的视频,以此来作为平移的情境。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变形金刚的图片,来指导学生学习轴对称知识。这些情境对学生来讲都是非常有趣的,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比较贴近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高效设计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学生对一些活动类的课程比较感兴趣,比如:手工课、劳动课、体育课等等,因为在这一类课程中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交流互动,可以参与到实际教学活动中[2]。但是数学课堂大部分时间都是让学生安静的坐在课堂上听课或者联系,对于小学生来讲,长时间的坐在座位上学习很容易让学生分散注意力,最后甚至有部分学生注意力完全不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学习。
例如在讲授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四则混合运算》这节课时,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形式全部综合在一起学习,对于班上很多学生来讲要求是比较高的,因为很多学生对运算顺序和运算符号的应用还不是很熟练。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让学生因为计算错误而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教师开展了教学游戏活动。将班级布置成一个文具店,将学生的铅笔、圆珠笔、橡皮等学习用品比作店内的商品,并对这些商品进行明码标价。随即要求两位学生参与游戏,其中一位学生扮演买文具的小学生,另一位学生扮演文具店的老板。要求扮演购买文具的小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文具,最后在付钱的时候,购买文具的小学生需要和店老板一同计算商品的总价格,如果购买文具的小学生最先计算出正确答案,那么将可以享受五折的商品优惠待遇。该活动是模拟生活情境来展开的,对学生来讲是非常熟悉的,因此学生的参与性非常的高,与传统计算课教学相比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不再感受计算式枯燥无味。
三、开展课后分层指导教学进行查漏补缺
在小学阶段还有一个一直困惑着教师的问题就是,教师们每天都要面对不同的学生,而且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都不相同,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也不相同。一堂课下来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结果也不一样,有的优秀的学生没有“吃饱”,有的成绩一般的学生出现“吃不够”的现象,造成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课后分层指导教学,在对学生分层的前提下,借助各种教学工具和方式来组织学生高效的进行学习。
例如在讲授西师版小学数学:《圆柱》这一节课时,当教师将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的体积全部掌握后,教师通过一次测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大致的了解,通过对学生测试的结果分析发现: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对圆柱体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非常熟悉,并且还能够推导出圆柱体的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但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能够分辨出什么是圆柱体。基于此教师将班上学生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A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最高,C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最低。随后教师制作三个不同层次的微课,其中针对C层次学生的微课来说主要涉及到圆柱体的地面和侧面的认识、圆柱体的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基础是该层次学生学习的重点。对于A层次的学生设计的微课可以穿插一些,与《圆柱》这一节内容相关的奥数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B层次的学生,因为他们属于中等层次的学生,所以微课内容主要是从数学思维和知识形成的层面展开设计,比如:如何推导圆柱体的面积和体积,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动画来呈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不相同,因材施教是教学的主流策略,全面认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要求,开展不同方式的教学让每一层次学生都能够实现成长与提高。
四、结语
自新课标教学理念提出以来,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教师要认识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结合新课标教学要求,设计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之中,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发展,这是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本次研究的重心。
参考文献
[1]李玲芳.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J].文理导航(中旬),2020(11):17-18.
[2]张澍浩.“教学做合一”理念下行知课堂教学最优化研究[J].文理导航(中旬),2020(1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