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沛麟
甘肃省天水市第五中学 741000
摘要:在初中阶段的课程体系当中,历史一直以来都是比较复杂的一门社会学科,承载着民族和国家的兴衰,书写着古往今来的繁荣和发展,也为后人的成长带来更多的教训和经验。所以,在当前,为了更好地展现出初中历史课程的价值,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就应该加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模式的构建。让课堂教学在开展的过程当中得到真正的激活,达到理想的课程开展效果。
关键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初中历史;激活
前言:新课标倡导,在现阶段教育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在教学开展中一定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尊重,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应该在教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加大对学生的训练和指导,找寻到自己在课程当中的定位。所以,初中教师在历史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就可以加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模式的积极构建,让教学在开展的过程当中得到完善和优化,让学生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变得更加丰富。
一、加强氛围创设,突显主体地位
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课程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1]。主要就是指在教学当中师生所共同营造出来的一种情感状态以及综合表现,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心理环境产生直接的影响,对师生在课程当中的行为和思想产生直接的作用。所以,在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模式的过程当中,教师首先就应该对课程氛围进行有效的创设,减少学生的紧张和恐惧心理,深化学生的体验和态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文成公主入藏”相关内容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加强情境创设,换位思考,让学生的感受变得更加深刻。比如:“假如你就是陪嫁者之一,你会帮助文成公主开展哪些对吐蕃有益的事情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可以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再让学生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下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
二、做到以疑启之,突显主体地位
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目标不够明确,学习方向出现偏差等情况[2]。所以,在构建模式的过程当中,教师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而是应该展现主导作用,可以通过问题的有效设置带动学生的学习方向,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不断的突显。
例如,在讲解《南京条约》条款相关内容的过程当中,在对五口通商条款进行讲解时,在以往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只是让学生对五口名称及地理位置死记硬背,这样的模式比较僵硬,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后续教学当中,教师就可以转变为问题的设置。比如:“英国殖民侵略者为何要对清政府对五口的开放进行强迫?”“五口背后在地域资源方面有何特征?”“英国殖民侵略者在经济掠夺过程当中的倾向究竟是什么?”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探讨,认真思考。这样不仅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也可以让学生对于五口通商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和了解,让课程氛围变得热烈和活跃。
三、鼓励动手实践,突显主体地位
在日常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应该让学生动手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历史教学当中积极地进行参与,达到良好的课程开展效果[3]。例如,在讲解四大发明——印刷术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借助橡皮来刻汉字。让学生在这一过程当中在任务的驱动下兴趣盎然、用心雕琢、细心琢磨、记忆深刻。此外,教师也可以在日常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对一些相关的资料进行搜寻,在课程当中进行有效地呈现。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当中生成体验感和成就感,让学生自信满满,享受历史学习带来的愉悦感。
四、构建翻转课堂,突显主体地位
除了以上这几个方面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有效构建来更好的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突显。例如,在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历史的过程当中,由于其中的一些路线、战役名称较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可能出现混乱的情况。所以,在课前,教师就可以结合这些知识点层次分明的制作好微课,让学生在预习当中进行观看。在后续教学当中,则可以为学生预留开放的空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探讨,教师再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并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自主制作思维导图,对其中的一些知识点进行梳理,让学生在知识构建的过程当中更加系统和完善,达到理想的课程开展效果。
结论: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当中,教师在课程中不断地加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模式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更好的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带给学生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达到理想的课程开展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可以加强氛围创设、做到以疑启之、鼓励动手实践、构建翻转课堂。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凸显,达到理想的课程开展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映硕.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讨[J].教育革新,2020(06):29.
[2]冯振彬.设问在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运用探究实践[J].中国农村教育,2020(12):111-112.
[3]严云峰.浅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方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