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贵杭
858700 吉隆县中学
摘要: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致使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也要不断地改进和优化,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积极优化课堂教学,并充分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来丰富知识的呈现形式,让历史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本文着重就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改进和优化做详细阐述。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改;优化;策略
新课改的到来给传统的教学理念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以学生长远发展和综合发展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彻底推翻了传统模式下的应试思想,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当家做主,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积极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策略,让课堂教学更符合当前初中生的心理需求,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
一、创新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深度参与
在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没有深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然而,学生是教学实施的对象和主体,只有学生深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显著提高。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要做的就是创新课堂活动,通过更具有历史特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生动地学习历史知识,促使学生深度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秦王扫六合》这部分内容时,我就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由于“焚书坑儒”、“孟姜女哭长城”等历史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许多学生对秦始皇这一人物有了先入为主的认识。在学习中,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帮助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秦始皇,我就通过多种课堂教学活动来开展教学。首先,我借用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和翦伯赞的诗句“秦皇毕竟是雄才,北筑长城南岭开”、“不到灵渠岸,无由识始皇”来引出主体,用历史学家对秦始皇的高度评价来设立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对秦朝历史的探究兴趣。其次,我展示几个历史小故事,引导学生进行情景剧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刻体会秦始皇所推行的各种政策的作用和历史意义。最后,我组织学生就“秦始皇的功过”进行辩论,促使学生深度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历史知识,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彻底转变。
二、创设丰富情境,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历史事件距离我们的生活十分遥远,许多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历史知识,只能通过死记硬背去记住这些知识,在做题时也不能灵活运用,导致学生的历史成绩不够理想。而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学习历史,则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特殊的情境中去感受历史,理解历史,从而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效果。
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效果。
例如,在学习《科举制的创立》这部分内容时,我就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刻理解。课上,我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我以“祖孙三代赶考记”这一历史故事为主线,带领学生在演绎故事、评价故事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科举制度历史意义的理解。整个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更加牢固,更加深刻。
三、倡导合作学习,发展学生思辨能力
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对历史事件的看法深浅不一。如果能够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则能够充分利用学生思维的差异性和个性化,让学生的学习产生互补的良好效果,让学生的思维得以不断发散,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历史,促进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发展。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倡导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逐渐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能够更加全面、更加辩证地去看待历史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这部分内容时,我就通过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来加深学生对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发展学生的思辨思维。课上,我首先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启迪学生的思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到底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真实的吗?”用问题将学生的思绪带到了诸侯混战的三国时期,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我眼中的曹操”与“真实的曹操”之间的差距。其次,在“品味历史人物”这一环节,我设计了“曹操眼中的曹操”、“百姓眼中的曹操”、“名人眼中的曹操”以及“我眼中的曹操”等多个讨论主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从多个角度去全面地认识和评价曹操,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认知,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辨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应积极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用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让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变得更加浓厚,从而为初中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毅虹.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12).
[2]于卫红.《有关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和建议》[J]新课程学习(上)2013-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