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凡
重庆两江新区星光学校 401147
【摘要】体育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比例,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综合体育素养。特别是在小学教育中,我们需要给学生打好一个牢固的体能基础,增强学生自身的身体协调能力以及各个器官的免疫力与环境适应能力,为其日后能够好的参加各种体育实践活动做准备。因此,作为老师需要重视小学体育教育,为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做有效教育。
【关键词】身体素质;小学体育;教育教学
体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运动习惯,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体育教育在我们国家的教育中占有重要比例,但是由于其他课时的压力,体育课并没有很多时间去完成或体验多项运动。这就要求体育老师需要在短暂的课时要求内能够有效、高效的开展体育教学,从而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调整心情、学习状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引入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所谓兴趣才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想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体育课堂,形成全员参与的高效课堂,老师就必须懂得创新,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灌输型的教育方式,而增加用游戏的方式提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们在游戏中进行体育锻炼,在游戏中快乐健康成长。
比如,在进行跑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不采用单纯让学生们跑圈的方式进行,因为这样只会让他们对于体育课产生厌倦情绪,从而降低参与积极性,所以我们可以以跑为核心设计一个相关游戏,例如托球跑接力赛,其规则是:先由8人组队,组成两组。每组队员需要轮流将乒乓球夹在乒乓球拍的中间起点运送到终点,在这期间手不可碰球,球不能落地才算有效,无效球需要重新开始,就这样8人都要完成运球,按所用的时间最少的队伍获胜。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很好的参与跑的过程中来,而且减少跑本身的枯燥感。
由此可见,将基础体能训练游戏化,让其更富有趣味性和竞赛性,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参与性,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体育课堂的有效开展,帮助身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二、个性调整,建立有效方案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虽然体育游戏的应用,能够对整体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效果,但是教师并不能局限于这一种教育教学方式,而是在多元化开展教学手段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根据不同的学生来建立不同的教育方案,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
例如,由于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等差异,我们需要对此作出不同的方案。比如对于跑步这一类,考验爆发力的体育运动,就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男女比例均衡并给予小组内每个成员参与的机会,从而逐步推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身体素质充分发挥体育游戏的教育功能。再者,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也会有不同身体素质方面的着重点,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因为其正处在一个锻炼身体协调能力的时期,所以可以选择一些更能锻炼其身体协调能力的运动,比如踢毽子、跳绳。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注重培育耐力和爆发力,所以我们在课堂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对于短跑的练习。
由此可见,通过建立个性化教育方案,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年级的身体素质需要,从而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中都能有所获、有所得,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三、完善设施,提供良好条件
体育基础设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开展项目以及训练安全问题。部分学校在体育设施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就会导致体育教学仅仅局限于一两个方面,不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运动的兴趣培养。因此,为了能让学生们更好地融入体育课堂,改变体育课枯燥乏味的现状,老师们应该提议学校完善基础设施。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可以在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热身,然后根据学生们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体育活动,比如篮球、足球、羽毛球、网球、排球、乒乓球等球类活动或者健美操、花样跳绳等其他类的体育活动。除此之外,老师也可以根据课时进度以及不同年级学生身体素质需求安排不同种类的课程,从而使各个阶段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有效的锻炼。
由此可见,通过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这样学生们都能够积极加入体育活动中来,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体能训练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各界对于孩子身体素质的关注度逐渐增高,我们需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更为注重体育。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建立个性化方案以及完善体育设施来促进体育教学在小学的有效开展,激发学生对于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增强其身体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郭奕.素质拓展训练融入小学体育教学的分析[J].田径,2020(10):3-4.
[2]姜兆飞.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发展学生体能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9):260.
[3]李运江. 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体能[C].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会议论文集(卷十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45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