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个性培养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1期   作者:张莹莹
[导读] 美术是运用一定的媒体和技术表现人的需求、想象、情感和思想的艺术活动
        张莹莹
        单位:哈尔滨市松花江小学校
        省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邮编:150000
        摘要:美术是运用一定的媒体和技术表现人的需求、想象、情感和思想的艺术活动。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美术课程还承担着“立德树人,以美育人,培育健康审美观点,陶冶高尚情操;认识文明成果,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任务。目前,部分小学的美术教学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目标不一致,甚至阻碍了学生个性发展,违背了小学美术课程的目标要求。因此,增强小学美术教学的实效性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美术教学;个性培养;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美术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最直观的路径。美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富有美感,还饱含深意。小学阶段开设美术课程的重要原因就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抽象与直观之间走进画家的内心世界,在色彩的碰撞与交融之间感受文化彰显的不同魅力。除了观察美的存在,更能在课堂上体验美的价值。小学美术教学在无形之中渗透美育,是学生在学习压力中的片刻静谧。
1 当下小学美术教学面临怎样的困境
        1 缺乏开放性
        小学美术教学的开放性是为了有更大的空间进行深层次的拓展。一些教师开展的美术教学缺乏开放性,把技能与训练、知识与传授作为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仅局限于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美术学科核心素养。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环节,忽视了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容易阻碍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深入接触,不利于深化学生对美感的认识。
        1.2 美术课程不受重视
        学生作为美术课程的参与主体,其对美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仅影响美术教学效果,而且影响自身的发展。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小学生在参与美术教学活动时,未给予美术学科应有的重视,只是机械地完成美术学习任务。与此同时,个别美术教师不重视美术课程的开展,在课上,只是引导学生自由绘画,或灌输教材中的知识,难以激起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要想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激起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如此才能引导学生真正参与美术活动。
        1.3 缺乏动态性
        长期以来,一些学生或教育工作者将美术教学和美育割裂开来,认为美术教学是一种机械的技能训练,因而在具体的美术教育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能力往往是依靠美术作品获得的。具体来说,小学美术教学缺乏动态性的原因主要是脱离了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割裂了学生与美术之间的关系。从小学美术教学脱离了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的角度来看,一些教师认为美术是静态的、客体化的存在,认为小学美术教学是独立于其他学科教育环境外的活动。从小学美术教学割裂了学生与美术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一些教师单纯地认为学生和美术之间只是占有的关系,小学美术教学只是完成如何欣赏的任务,忽视了美术、美术教学、美育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性,难以体现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


2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个性培养
        2.1 展现主体地位
        在当今课堂教学中,教师仍旧很容易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较差。这样可能会影响其学习的效率,进而影响其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造型表现的能力。例如,在教授人美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第18课“童年”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回忆童年,回忆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针对同学分享的成长故事,教师可以讲授一些关于童年的知识点,可以对学生的成长故事进行汇总和分析。这样,同学们就能直观地理解基本的理论知识。教师也可以讲述自已的童年故事,从而加强师生互动。师生之间的相互分享能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让学生感受到主动思考带来的乐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参与性,感受到课堂主角带来的参与感。
        2.2 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小学阶段是他们形成发散思维的关键时期。在组织小学美术教学活动时,教师既要以学生为本,又要立足学生的发展特点,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同时根据教学所需,给予学生创造的机会,驱动学生自由想象。为了实现这一点,在实施美术教学活动时,教师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而是要以教材为依据,创设探究情境,驱动学生观察、想象。如,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初,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形,据此引导学生猜测老师接下来要画什么。受到想象力的驱动,学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如西瓜、电风扇、太阳、花朵等。教师先肯定学生的想象行为,接着继续绘画,不断地增加线条,鼓励学生继续想象。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不断的想象中获得对画中的线条的感性认知,轻松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而且潜移默化地发展了想象力和美术创造力。
        2.3 培养学生绘画兴趣,奠定个性培养基础
        小学生年龄较小,具备强烈的探索欲与好奇心,关注外界的新鲜事物。小学生正处于视觉和听觉极为敏感的阶段,他们对于音乐和美术的兴趣尤为浓厚。美术在视觉上给学生带来的冲击,容易获得学生的关注。在相对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增强。美术教师应该积极地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投入美术学习。美术学习需要学生自己动手临摹、创作,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其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也很有帮助。如在要求学生绘画“五彩的烟花”这一内容时,在学生绘画之前,老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比如问一些关于烟花的事情,比如像“你们知道咱们一般什么时候放烟花吗?”“你们见过烟花吗?”等问题,让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大概的烟花的模样,然后再由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烟花,可能每一个学生心目中的烟花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老师也可以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烟花,互相分享,相互学习。
        2.4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习环境和个性发展有着很强的交互作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环境。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而且能激励学生勤奋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高中美术教学要取得实效,同样需要一定的课堂氛围,需要与美术教学情境协调统一,在教育资源的优化中发挥最大效力。因此,依据高中美术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充分借助多媒体、艺术作品等,可以在课堂营造与教学内容协调的氛围,突出具有个性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正确理解美术作品,感受美育的力量,从而更好地融入学习情境。只有将原本静态化的美术教材活化为学生和美术对话、交流的“文本”,让学生在获取美感的同时形成对美的整体性理解,将情感和心灵融入美的情境,才能实现精神境界的升华。
结束语
        美术是情感、实践、表达相结合的艺术,它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有的可循,而又能驰骋想象的奇妙感受。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洞察、探究、再创造的产物,使人们受到美共鸣。因此,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以表达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企及的独特优势,帮助学生开启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放飞学生的创造力,焕发一个个生命的活力。这是美术教学过程中创意表达研究性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云霞.追随兴趣发展个性——小学美术课堂模式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9(39).
[2] 李青.浅谈小学美术之个性化教学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7(8):1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