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猛 谢如高
湖北省通山县通羊镇方妙华小学
作为一所乡村学校的管理者,在今年春季学期疫情期间,我经常接到老师们的求助电话,大致总结了一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线上管理。学生居家学习,主场转移到家庭。学期与假期界限模糊。学生不同程度松散和倦怠。老师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在疫情下,能否找到有力措施让学生改变松散状态
二是线上班级。班级是孩子成长的特殊环境,深受同伴关系的影响。特殊时期,还需要抓班级建设吗做点什么才能营造有吸引力的集体氛围
三是线上合作。居家学习引发了严重的亲子关系危机,从哪些方面才能帮助家长
总的来说,老师们的心声是:心力皆有却使不上,真不如开学省事!老师们容易有两种情绪:一是疫情突发导致应对的茫然;二是对未来的担忧等。
再看家长在疫情期间主要遇到的三类问题:
一是关于身体,担心孩子使用电子产品过度,视力受损,运动量不够,健康状况下降。
二是关于学业,孩子上网课注意力不集中,分心严重,效率低,缺乏时间管理能力,自律性不够,学习任务完不成。
三是亲子关系危机,疫情放大了平时知道但不那么厌烦的问题,空间狭窄导致相看但不那么厌烦的问题,空间狭窄导致相看两生厌,孩子抗拒家长监督与管理,频繁爆发亲子关系冲突。
家长的心声是什么时候才能开学呀再不开学就疯了。家长的情绪更复杂,变得焦虑、愤怒、无奈、茫然。
疫情是个典型的压力事件,像一面镜子,集中体现和放大了本就存在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首先是因为转场:学校是个强情境,家庭是个弱情境。转场之后,失去了显性的流程与管理手段,孩子们普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节奏松散和无序。
综上所述,疫情期间为了贯彻“停课不停学”的决策方案,结合当时实际开展“线上教学”也是迫于没有办法中的最行之有效的途径。但是线上学习效果确是老师和家长深为担忧的事情。新学期,学校复学!家长得以“解放”的同时,对学校、对老师寄予厚望。而作为教师,对比往昔线下现场教学的质量心若明镜,顿感压力山大!
复课后的这个学期,我们把它叫做“后疫情时期”。这段时期教育教学应该怎样进行,怎样确保圆满完成今年上半年的教育教学任务,教师如何调整心态和策略应对疫情之后教育教学的新情况、新变化?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如何有效衔接与融合?是当下迫切需要找到应对策略的一个重大课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把疫情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控制在最低水平,我结合从教二十年的经历与理解,作以下几点浅析。
(一)零起点教学
疫情假期间,很多学校组织了网上教学,督促学生按时提交作业,也有老师指导学生自学,毕竟这一切的努力都是在网上进行的,作为教育者不要过高估计这次网上教学的效率,无论是什么情况,复课以后的教学,应该零起点教学,扎扎实实教好每一个环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学习后,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情况时,才可以对教学模式作适当调整。
(二)灵活确定教学目标
一般情况下,教学时间与教学能够达到的目标密切相关,教学时间缩短必然导致分配给具体教学内容的时间发生变化。教师不能奉行经验主义,按以往的经验确定教学目标。要密切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灵活确定教学目标,争取在时间缩短的情况下,做到稳中高效,不能盲目省去一些教学环节,破坏教学环节的整体性,这样会欲速而不达。
(三)依据课程标准精选教学内容
通常情况下,由于教学时间相对充足,教师会在教材内容外扩充一些教学内容,这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了解的以前的情况,教师往往扩充了大量超越课程标准的“拓展的”“偏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时间缩短的“后疫情时期”,教师要再读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精选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典型性和针对性,删除以往教学中的“繁”“难”“偏”“旧”教学内容。这样,即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何乐而不为?
(四)缩短教师活动时间,保证学生活动时间
尽管“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提出了这么多年,但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教师还是对学生“不放心”,怕“少讲”了学生学不好,所以在课堂上主导时间长,引导时间短,学生活动少,主观探究时间短。在教学时间缩短的大背景下,建议缩短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时间,保证学生学习活动时间和探究问题的时间,多进行双边活动,学生历经了探索过程,反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提高教学有效性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针对教学时间短而取得优秀成绩的最根本的策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针对性和典型性;在教学目标上要注重学科方法和学科思想的教学;在教学路径上,要从具体问题揭示类型问题,从类型问题引申到学科方法,从学科方法扩充到学科思想;在教学方法上要突出教师引导为主,学生体悟、思考、表达为主。
(六)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
经历了漫长的等待,终于返校了,同学们回到了期待已久的课堂,欣喜之余,却发现学生的学习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散漫,惰性强,对疫情的了解了解很少,针对这种情况,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显得很重要。“疫情”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但“疫情”中最美“逆行者”的牺牲精神,能净化一些人的灵魂。而这,正好是教育学生的生动教材。关注疫情,对疫情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先进群体,及时播放给学生。像84岁依然披挂前沿的抗疫总指挥钟南山,73岁的科学院院士李兰娟,写下“若有战,必召回,战必胜”请战书的武警官兵,医生护士,以及基层各社区,各卡口的执勤人员和志愿者,都是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教材,及时宣传,及时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更加坚定正确的人生观,明白何为家国情怀,何为“当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从而进行了很好的思想教育。
以上是我在“后疫情时期”在如何抓教学质量上采取的一些见解与作法,由于初次尝试,还有待改进。总之,面对疫情尚未结束的状况,为确保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作为教师,要根据实际,因材施教,把疫情给我们教学上带来的的影响降到最小,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使这批历经了“疫情”的孩子早日成才。
姓名:乐猛 性别:男 年龄:39岁
职务:校长 职称:中小学一级
工作单位:通山县通羊镇方妙华小学